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动态
 
 
北京筹备冬残奥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影响研究
2022/03/14

为庆祝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本期推荐论文主题为2022年冬残奥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影响评估。构建由治理性指标、普适性指标和领域性指标构成的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方式开展评估研究。

2015年7月31日,中国(北京和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北京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作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项全球性活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情结,寄托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作为冬奥会(即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Winter Games)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冬残奥会(即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Paralympic Winter Games)也将在2022年同时举办,这无疑将是新时期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2015年至今5年多以来,即冬残奥会筹备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迎来了怎样的发展?在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召开之际,课题组将通过系统的梳理和调查进行全面的呈现。

1文献回顾与研究基础

1.1 冬残奥会由来与 2022 年冬残奥会历史定位

冬残奥会是由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主办,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世界大型的、综合性的、以冬季冰雪运动为主要比赛项目的运动会,1976年首届举办,2022年为第13届。冬残奥会不仅可以促进残疾人参加冰雪运动,而且在保障残疾人权益、让残疾人更好地享有与健全人同等的体育权利和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其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举办国(城)会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

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一项重大标志性活动。其历史定位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它是新时代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其次,它是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里程碑事件。第三,它是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最后,它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

1.2 残奥会影响评估的研究缘起与评估内容

残奥会影响(Paralympics Games Impact, PGI)研究最初是由国际残奥委会(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IPC)设立的一个科学项目,兼有开拓性、专题性和探索性,旨在完整地记录和评估残奥会对举办城市、地区和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设立了奥运会整体影响评估项目 OGI(Olympic Games Impact),要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每个奥运会主办城市都要在奥运会结束2年内提交OGI评估报告,并对举办地奥运会前后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进行量化评估。2003年,“奥运遗产(Olympic Games inheritance)”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职能和使命之一被列入《奥林匹克宪章》并正式启动了以“奥运会影响报告”为表现形式的奥运遗产规划、评估与研究体系。国际奥委会和残奥委会在2006版OGI社会文化指标的初步评估中,新增了7个有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方面的指标,充分体现了奥运会与残奥会并列而观、并肩而行的“人文奥运”精神。2008年PGI课题组在研究时融入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理念的指标,形成了包括残疾人观念、公共服务能力、无障碍环境、残疾人冰雪运动等维度的指标体系。

1.3 研究述评与研究基础

第一,从评估时间来看,通常会在奥运会举办前和举办后分别进行评估,考察其短期性与长期性影响。本研究是在2022年冬残奥会举办之前的一次会前评估,与会后评估有本质区别。

第二,从评估内容来看,国际奥委会和残奥委会在2006版OGI社会文化指标中新增的7个评估指标,指明了残奥会评估的原则和方向,但对于评估内容并没有固定一致的要求。

第三,从评估指标来看,可及性是指标选取的重要依据,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多次残奥会评估工作,积累了相关经验和数据基础,2017年《北京冬残奥会对残疾人事业总体影响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研究框架与数据

2.1 研究框架与内容

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届冬残奥会的历史定位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拟从三个方面、六个指标开展评估。首先是治理性指标。为确保所有残疾人“弱有所扶”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在治理理念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聚焦于5年来的制度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成果来评估。其次是普适性指标,指适用于所有规模性残疾人活动的一类评估指标,本着数据可及性与指标简明性的原则,本文选择其中核心的两个,一是社会的残疾观,二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最后为领域性指标,指仅适用于2022年冬残奥会影响的一类评估指标,一是残疾人冰雪运动,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2.2 评估指标与资料

评估指标构建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健康中国、体育强国、高质量发展等相继被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宏观背景。二是体现地域特征,冬残奥会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可能将更大,且为京冀联合举办,均属于京津冀区域。

数据来源:课题组开展的两次问卷调查是本文重要实证资源来源。2017年的调查围绕“对残疾及残疾人的态度、2022年冬残奥会知晓与影响预期和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三个方面开展调,借助“问卷星”回收了来自全国 16 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86份有效问卷。2021年12月初问卷调查共回收3520份有效数据,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料来源见表1。

3主要研究发现

3.1 残疾领域制度创新迎来新机遇,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干,以《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重要支撑,以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新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5年来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围绕10个方面回顾并展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65.9上升到73.2,我国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和残疾人自我发展提升指数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残疾人事业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科学研究工作等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3 社会的残疾观念更加积极,为构建残疾包容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残疾认知变得更加积极,且各年龄段都如此。民众在亲近残疾人方面表现出了更为包容的态度,其中北京民众的意向变化更为显著,中年和青年群体对奥运会热情更大。民众对冬残奥会的知晓度在4年间得到显著提升。相比2017年,2021年民众对冬残奥会预期影响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其中北京民众相比京外民众更加积极,非残疾人积极预期呈现出升高趋势。

3.4 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为世界奥运遗产添砖加瓦

无障碍软硬件建设情况方面,北京市规划先行,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启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2019—2021)专项行动,突出抓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周边、四环路以内地区、城市副中心等三个重点治理区域的无障碍升级改造,实现从单一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转向区域性、全要素无障碍环境建设,北京全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建设成效显著,一方面,涉奥场所全面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另一方面,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已基本实现无障碍化。

北京无障碍环境满意度方面,2021年问卷调查显示,民众对社区、家庭、交通、商超和就业无障碍5个指标的肯定性回答均超四分之三,且北京得分均高于京外,反映出北京地区无障碍建设的成效。

3.5 残疾人冰雪运动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软硬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残疾人冰雪竞技运动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已实现6个大项目全覆盖,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不足 50 人发展至千余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上百人。已设立14个国家残疾人冰雪训练基地,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冰雪竞技人才体系。

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得到广泛普及。自2016年,中国残联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举办“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总体呈现出区域不断扩大、受益人群逐步增加、活动层次越来越丰富的特点。在残疾人群众冬季运动普及之下,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提升迅速。

残疾人冰雪运动进校园成果丰硕。教育部门持续推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鼓励街道社区联合冰雪企业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冰雪活动,为青少年上冰雪创造条件。支持群众性冬季运动体育社团的发展,推动国家级冬季运动单项协会进行功能优化改革试点。加强冰雪运动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冰雪运动指导员和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养体系。

3.6 冬残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效果明显

京冀协同推进冬残奥会历程。①规划先行,建立共识。2019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会发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助推器。京冀两地出台多个文件,着力推进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做好冬奥区域交通保障各项工作,周密组织、协同发力。②交通和能源同向发力。延崇高速公路、京张高铁建成通车,不仅推动了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也为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张家口的清洁能源也将帮助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③医疗和税务合力保障。京冀两地共同签署《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卫生保障合作协议》,推动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两地、三赛区高标准和同质化。京冀两地税务部门建立起跨省税收协同机制,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平稳落地。

区域社会残疾观念的变化。首先,不同区域民众对冬奥会的知晓度方面,2017年京津冀、东北三省、其他区域之间不存在差异,2021年时则差异显著,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体现。其次,对残疾的认知方面,2021年京津冀、东北三省和其他区域的残疾认知均显著高于2017年,但只有京津冀2021年的亲近残疾人行为意向显著高于2017年,结合残疾认知数据,可知残疾认知在京津冀地区及冬残奥会举办地开始转变为亲近残疾人行为意向。

4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迈向新台阶,残疾人人权得到充分彰显。从治理性指标来看,过去5年间我国残疾领域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定型;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65.9上升到73.2,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由66.4上升到77.6,残疾人自我发展提升指数由64.4上升到67.2。在进入全面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2021年7月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各方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并将残疾人事业全面融入各项规划当中。同时,我国残疾人事业科学研究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年获批4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的来看,无论是残疾制度创新、事业发展,还是冬残奥会申办、筹备和参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人权的彰显。

冬残奥会带来积极影响,残疾包容性和残疾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从普适性指标来看,社会大众对于残疾和残疾人的积极认知以及亲近残疾人的行为意向出现明显提升,而且民众对冬残奥会的知晓度和预期影响也得到明显提升,说明民众对于冬残奥会的积极影响抱有很大的信心。北京地区的无障碍建设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涉奥场所全面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已基本实现无障碍化,北京民众对于无障碍环境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京外地区。总的来看,冬残奥会推进了残疾包容性和残疾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冬残奥会的独特影响已经显现,举办地软硬件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从领域性指标来看,我国残疾人冰雪竞技运动得到了空前发展,实现6个大项全覆盖,冬残奥运动员也由不足50人发展至千余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上百人;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得到广泛普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的开展地区从最初的14个发展到31个,全国每年参与冰雪季活动的残疾人超过30万人次;各地残疾人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京冀两地协同推进冬残奥会,从规划到共识、从能源到交通、从医疗到税务等都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5年来,京津冀地区的民众对于冬残奥会的知晓度和民众的亲残行为意向均明显高于东北三省和其他区域。总的来看,冬残奥会对于残疾人冰雪运动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京冀两地在软硬件建设上均显示出明显的区位优势。

4.2 建议

重视政策制度落实,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现代化。过去5年是我国残疾领域制度创新的关键期,如何确保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2035年和2050年阶段性目标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继续以完善制度为抓手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要以完善组织建设和摸清底数为核心抓手,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冰雪运动为契机,推进残疾人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对残疾人身心健康能起到特殊的、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保健保养与康复平衡身体的作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有主场优势的冬残奥会必将激发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的热情,同时,残疾人冰雪运动的空间、人员、技术和产业等也会迎来大发展。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残疾人体育特别是群体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用好无障碍奥运遗产,加快构建区域型包容性社会。经过京张两地的5年备战,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这些都会作为城市发展遗产被保留下来,成为世界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加大残疾的发生率,对于无障碍奥运遗产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冬残奥会留下的无障碍遗产,结合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联合国残疾包容战略》(United Nations Disability Inclusion Strategy),着力在京津冀区域内打造一个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包容性社会。

借助冬残奥会,讲好残疾人人权保障的中国故事。冬残奥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最好时机,政府有关部门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讲好残疾人人权保障的中国故事。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着力讲好我国党政领导下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念核心,二是总结提炼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治理举措,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三是展示以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为核心的发展成效,四是向全世界宣示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人权保障的愿景。

作者简介

杜鹏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王永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

张文娟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唐丹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