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动态
 
 
会议报道 | “科学筹划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一)“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专题线上研讨会
2020/10/27

10月24日,“科学筹划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场论坛“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专题线上研讨会在重阳节前夕成功召开。这是京津冀三地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京津冀三地老龄问题研究的三家一流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基地、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强强联手,提供学术支持、聚焦京津冀老龄问题热点和前沿的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交流的学术活动。

首场线上研讨会围绕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所倡导的“保障、健康与照料、社会参与”三大支柱,分别邀请了三位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在线上与数万名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林宝研究员以保障为主题,作了题为“中国养老保险金改革进展、问题及建议”的主题分享;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芳红主任医师聚焦健康,作了题为“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的主题分享;中国人民老年学研究所谢立黎副教授则以“数字化时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现状与挑战”为题,对社会参与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分享。北京协力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贾云竹所长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李志宏主任分别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嘉宾。

据本系列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介绍,本系列研讨会是配合同名的研究优秀成果征集活动同步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老龄工作的政策决策者、学术研究者和实务探索者们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的交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一个高水平、开放性、连续性的智识分享平台。论坛将在重阳节前后每周四晚上19:30-21:00在腾讯会议室进行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分享,每期论坛将邀请京津冀三地的相关专家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主题分享,每场论坛由该领域资深的研究专家担任主持人和点评嘉宾。论坛主办方将认真梳理、汇编论坛的成果,并增强成果的政策转化力度。


fb6f248e8fca42868354792ff0c215f6.png


01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进展、问题

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改革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很多方面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制度并轨、降低缴费率、待遇调整机制的变化、个人记账利率调整、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积、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建立多层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进展明显。

虽然我国养老金改革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公平性主要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主要是指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公平。当前养老金水平仍然存在差异过大的问题,另外,尽管实现了制度并轨,但两种基本制度之间关系转移会存在利益损失,这一点对广大农民工有较大的影响;企业年金12%的缴费率可能会加剧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养老金水平差异。纵向公平主要是指精算公平,最低的要求是体现多缴多得。由于各地区历史缴费率不同,在没有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多缴不一定多得。在可持续性方面,各种测算表明,如果不进行一些参数改革,社会统筹部分在20%的缴费率时已经存在可持续性问题,降低缴费率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在个人账户部分,可继承性导致个人账户资金会天然存在缺口,同时计发月数等参数长期固定也会对个人账户可持续性产生影响。

建议:第一,继续完善养老金制度,改善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一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引入公民养老金,建立普惠性、兜底性的第一层次养老金。在此基础上再将现有制度整合成与个人缴费相关养老金、单位补充养老金、税延型养老保险等多个层次;二是拓展养老金收入来源,改善养老金收入状况。如适当提高养老金缴费基数上限,规范养老保险缴费行为,加大划拨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力度,将反腐败没收财物直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尽快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基于各地区缴费率不同,为保障公平,必须将缴费率纳入统筹后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计算方式;四是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中纳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应该真正建立起工资指数、物价指数、人口结构变化与养老金调整机制之间的联系;第二,尽快推进退休年龄改革,适应人口变化。建议早出方案,寻求共识,坚持渐性、弹性、男女同龄基本原则,重点是做好弹性设计,给人们选择权和趋利避害的机会,如可以将现有退休年龄设置为弹性退休年龄区间下限,使人们仍然具备按照现行退休年龄退休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养老金待遇机制设计鼓励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尽量晚一点退出劳动力市场。(林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02

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

新冠疫情下,老年健康面临的挑战:1)新冠会长期成为老年人群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群中,老年人占到了40%左右,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人类整体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大幅上升,人类的预期寿命会降低。2)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聚集的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有些国家在疫情发展的前期,由于防控不力,出现了一些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大面积感染和死亡的悲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我们国家制定的常态化防控相关文件里,也把养老机构作为重点的防控场所。3)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疫情期间医院的就诊率是大幅下降的,尤其是老年人就诊率,很多慢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老年人的病死率在上升。4)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健康状况不理想;在疾病负担测算当中,疾病负担增长率超过了GDP年均增长率,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管理事实上是一个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手段,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过程。管从字形上很容易被大家理解成被管或者是管人,做好管理一词的科普很重要。让大家明白,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手段和过程,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健康作为人类每天生活的资源,需要管理。健康管理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用很少的精准的投入,从而获得健康这个宝贵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让我们更好的享受健康带给大家的更多的幸福感,让自己在健康管理中获得最大的赢利。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管好自己的健康,让自己及家庭受益。

健康管理多次出现在新冠的防控文件中,社区门口检测体温、进入公共场所戴口罩、一米线等都是健康管理的内容。但这些并不是健康管理的全部,就像卫生宣传、健康科普并不是健康教育的全部一样。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要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从循证医学讲,危险因素都是在大量的数据论证下,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险的一些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了管理,就达到了健康管理的目的。健康管理的特点是标准化、量化、个性化以及系统化,不管是慢性病的管理,还是传染病的管理,都是依据循证医学的理论,制定各种相关的指南以及标准,对照标准抓落实,以达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要求和目的。

以我们最近制定的《养老机构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操作指南》为例,给大家介绍,如何用健康管理的思路,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

一是建标准、设规范。我们组织专家整合相关政策及卫生技术给养老机构编制了一个可落地、可操作,让大家在管理过程当中有据可依、有数可查的技术标准——《养老机构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操作指南》;申请北京市地方标准,将“操作指南”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标准;将“操作指南”转化成可以量化评估的考核标准,纳入养老机构质量考核中。

二是宣贯落实标准规范。民政部门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操作指南”,制定考核标准、组织培训辅导、绩效管理评估等系列可操作可执行可评价的管理措施,形成养老机构疫情常态化管理的闭环,对照标准持续改进,最大程度做好养老机构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三是针对养老机构中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人群开展培训。线上培训线下辅导相结合,开发网络课程,扩大培训覆盖率。

四是开发制作常态化疫情防控实用工具,进一步推广防控知识与技能。

五是开发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绩效管理评估软件,推动在同一个标准化下做好常态化疫情的防控工作。此外,在操作指南整个框架中,特别突出强调了组织管理的这一部分,希望通过组织管理的框架制定,让养老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的思路去做好机构内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老年健康管理的展望十四五期间老年健康管理将如何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详细的布置了全人群的健康管理要求,其中老年健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年健康管理应该围绕“健康中国2030”要求进行实际落地。在“健康中国2030”的指引下,明需求,立标准,提能力,扩影响。明需求就是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管理。在实施健康管理中,还要明确健康管理的标准,推广这些标准,以控制健康管理的质量;注重健康管理队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在促进提高健康管理水平的同时,扩大影响。(赵芳红 北京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 主任医师)


03

数字化时代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

及展望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逐渐的扩大,老龄化程度不断的加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对老年人的个体价值。老龄社会中的政治现代化、经济持续发展、重塑老年文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都需要老年人参与。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位要从实现个体成功老龄化上升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战略高度。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与特点:在劳动和再就业方面,老年人的整体来说参与比例不太高,参与情况很明显受到我们国家退休政策的影响,农村地区参与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在政治参与方面,老年人的政治参与比例较高,但是老年人决策参与水平较低,整体的参与质量是比较低;在志愿活动参与方面,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正式志愿活动的参与率的提升,跟政策引导有密切的关系;在终身教育方面,我国家老年教育普及率仍然是非常低的,但并不代表着老年人学习的需求低,它暴露出我们现在老年教育覆盖面很小;在文化休闲方面,以静止型娱乐为主,城市、女性老年人跳广场舞积极性高。综合看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模式存在三个特点:一是整体参与程度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低参与型的老人中并非都是由于健康、受教育程度或者经济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能参与;二是参与模式呈现家庭中心化。以家庭为中心的参与,对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到底是互补还是冲突,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继续探索的问题。三是参与方式网络化。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开始到2020年,51-60岁,以及有60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网民比例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到底是带来数字鸿沟还是数字红利:相对与健康公平、保障公平,参与公平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处理不好数字鸿沟的问题,可能造成新的老年参与不公平的问题。如果能够处理好数字鸿沟的问题,就能够把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红利。数字信息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拓展传统社会参与领域的参与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虚拟化的社会参与领域,从而能够为因为时间安排、健康状况、交通不便等问题无法实现线下参与的老年人提供参与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平。然而,虚拟化的参与对社会网络有影响,是带来社会隔离还是社会融合?网络增益效应论和在场替代效应论提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论点。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有助于老年人维持社会网络规模,尤其对低参与型的老年人社会网络的保护作用最为突出,这个结论是支持网络增益效应论的。

全面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对策建议: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和法制建设,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发挥老年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障碍,引入弹性就业模式,规范就业途径;以时间银行为基础,探索建立老年志愿服务体系;探索老年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模式;完善家庭照料支持政策,对照顾家人的老人提供切实的福利和帮助;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发展,释放有效参与需求。面向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建立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客观认识;改变过去“教育—工作—退休”单向发展理念,倡导生活方式多样化;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0-3岁婴幼儿托幼服务体系等,为更多参与家庭照顾、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的选择权;三是鼓励企业和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应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种子基金加强示范效应;四是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强调社会参与机会公平。注重老年人社会参与需求的横向和纵向差异,平衡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参与类型;重视数字化技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辅助作用,依托互联网+ 提供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五是加强年龄友好环境建设。加强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年龄友好社区建设、企业年龄友好环境建设等。(谢立黎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 副教授)



主题点评


保障、健康和参与是积极老龄化战略的三个支柱:养老金制度是保障老年人体面尊严生活的最基本制度安排;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的抓手,同时也是一个先导措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老年群体的参与,而是一个全社会的参与,是激发老龄社会活力的关键。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第一,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非常多,除了公平性、充足性、可持续性、便携性的问题,也要强调质量、效益、安全等问题;第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要树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导向。提升养老金制度对老龄化冲击的适应力和承受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第三,养老金制度改革应当发挥促进发展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第32次集体学习上提出两个基本的原则“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这两个结合体现在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领域,可以概括一句话: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要发挥“提供保障,促进发展”的功能;第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要区分清楚各大主体的责任边界,核心是要理清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责任边界,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形成养老风险的梯次应对格局。最后,要跳出养老金制度改革来看待改革的本身,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形成一个协调联动。

老年社会参与:广义的老年社会参与,是与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是高度契合的,既强调有政治的参与,经济的参与,也要有文化的参与和社会的参与,生态建设的参与也非常重要。老年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发展的需要”:一是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导致老年社会参与的鸿沟,还是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关键在于政策选择和制度的安排。制约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因素有观念、制度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观念的制约,老年群体要树立积极老龄观,社会其他人群也要减少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偏见。再者也有环境的制约,要倡导建立老年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数字化时代如何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要“等一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考虑老年人特殊需求。二是整个社会要“帮一帮”,公共信息服务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也要发展帮助老年人学习信息技术的志愿服务,把老年人链接入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家庭成员应当帮助长辈学习信息技术。三是老年人自身要“赶一赶”,老年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老年健康管理:健康老龄化战略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关注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的健康,尽最大可能地避免疾病的发生,有了疾病又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失能的发生,尽最大可能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死亡之前的失能或残障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战略的三支柱之一,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因此,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老龄化战略,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基础、最核心的战略抉择之一。健康管理是整个健康老龄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连续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从现有的“纺锤型结构”向“哑铃型结构”转变,在疾病诊治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前端的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以及后端的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以及临终关怀。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要关注三方面:一是要强化个人的健康责任,引导老年人自觉地接受健康教育,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要做到早诊早治、规范治疗、医防协同、全流程健康管理,实现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三是健全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管理和治疗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会窗口期,我们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最终是要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障,同时这条道路是立足基本国情之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是及时综合科学应对之路,共同行动之路,低成本、高成效应对之路,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也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路。(李志宏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 主任)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会议回放

image.png



来源: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