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中国家庭转变:理论前沿与实践经验”学术研讨会以网络会议的方式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十五位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这些学者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机构。另有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学生及多家媒体记者前来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健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致辞。翟振武教授首先肯定了此次会议的全新形式,认为这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保证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合理措施。他指出,婚姻家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该领域的很多概念、指标和理论还有待完善,开展此次学术研讨为感兴趣的研究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大会设立了四个专题。专题一“社会变迁中的家庭转变:互构与博弈”,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主持兼评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跃生研究员,从历史和当代制度出发,考察并比较分析了血亲代际关系与姻亲代际关系;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谢宇教授,从第二次人口转变的角度,深入解析了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菊华教授,结合当下的疫情,带来了技术进步与家庭变迁的理论思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许琪副教授,讨论了1989年至2015年生育对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迁。
专题二“转型期代际互动:形式与功能”,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马春华副研究员主持兼评议。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胡湛教授,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认为当下对空巢老人生活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被建构的凄凉”;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刘汶蓉副研究员,从自反性实践视角分析了城市中产家庭亲权与孝道的回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钟晓慧副研究员,从祖母视角分析了二孩政策下祖母告别隔代抚养的过程;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杨桂宏教授,分析了家庭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
专题三“转型期婚育行为:表现与应对”,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石金群副研究员主持兼评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靳小怡教授探讨了家庭转变中婚姻匹配与个体初婚年龄的变化,并做了城乡对比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于志强,聚焦婚前同居,探讨了转型时期中国另类家庭的亲密关系实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郝立共同合作,讨论了人口流动对婚前同居的影响及其机制;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唐咏副教授,以深圳市小升初教育为例,分析了城市中母职焦虑的现状。
专题四“中国家庭转变:回顾与展望”,展示了宋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部分成果,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副主任靳永爱博士主持兼评议。宋健教授讨论了人口转变与家庭转变的关系,并分享了人口转变理论对家庭转变研究的可借鉴的分析思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帆教授,结合当下的疫情,以家庭为单位分析风险感知的家庭传导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教研室主任李婷副教授,从时空视角分析了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分布变化。
每个专题之后都留有30分钟评议和讨论时间,参会者在听会过程中通过聊天室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由嘉宾统一作答;聊天室中听会者之间有时也会进行热烈的互动与讨论。
图1 会议发言嘉宾和主持人合影
图2 讨论互动环节
四场专题研讨后,宋健教授致闭幕词。她对参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和参会者的高涨热情表示感谢,指出此次会议主题紧紧围绕着婚姻家庭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次跨学科视角的学术盛宴,为未来婚姻家庭领域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3 闭幕式会议截图
此次学术研讨会持续了9个多小时,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会议井然有序,发言精彩纷呈,听众反响热烈。线上会议最多容纳300人,囿于人数限制,会场几度“挤爆”,无法入场者只好在等候室里排队。即使是到了闭幕环节也热度不减,仍保持在260人左右,相比于以往的线下会议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这次云端会议是应对新冠疫情的学术活动新尝试,也是未来婚姻家庭领域研究跨学科交流的新开端。
中国人口学会婚姻家庭委员会供稿
202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