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荣誉研究辅修项目(第六期)招生
2024/06/11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想做⼤创、⼩创、科研基⾦,但许多数据分析⽅法还没学、没⼈教。

——对⼀些社会现象很感兴趣,脑⼦⾥想法很多,但不知如何⽤数据作为⾃⼰的证据和⽀持。

——层出不穷的数据分析⽅法,不知道先学哪个?有什么⽤?去哪⾥学?有没有什么地⽅可以⼀键get啊?

——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课程看着挺美好的,但学费对学⽣党超级不友好,囊中羞涩。

如果你确实遇到过这些问题,那“定量数据分析⽅法及其应⽤”荣誉研究辅修项⽬就是你最好的选择。我们的优势是:

学得多——多种难度、多内容、多情景的各类数据分析⽅法⼀⽹打尽。

低门槛——我们不讲公式推导,重在怎么做和怎么⽤,各种专业都可以学。

有意思——结合托幼、养⽼、流动⼈⼝、劳动⼒等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全⾯铺开课程学以致⽤,学⽅法不再枯燥单调。

不要钱——课程完全免费!免费!免费!与社会上的数据分析班相⽐,⼀下⼦省下好⼏个亿!!!

⽽且,我们的项⽬已经成功运⾏五年啦!首届招收的学员已经顺利结业啦!⼀起来听听项⽬⽼学员的评价吧!

学员1:强烈推荐对数据分析感兴趣和有意向尝试科研的师弟师妹们加入“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荣誉辅修项目!小班教学,导师带飞,不容错过。可以说我本科期间相对高级的统计方法都是在这里学会的~高年级时还有10学分的数据分析课,一对一的导师手把手教你写论文。

学员2:在定量荣誉辅修真的有学习到很多干货知识!对于做定量社会科学的研究真的很有帮助。老师们也上课都很用心,非常喜欢荣誉辅修的小班教学。在荣辅的三年里,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定量数据分析上的长足进步,非常幸运能够入选成为定量荣誉辅修的成员。

学员3:强烈给科研实践环节的⽼师们打call!从讨论选题都最终定题,从描述统计到回归分析,论⽂写作的各个环节⽼师们都给予我们⼗分详细的指导。特别怀念课程的全班交流环节,宛如真正地召开学术研讨会, 每位同学展⽰、⽼师和同学们依次提问或者点评…… ⾮常喜欢这种热烈交流、共同进步的感觉!!!

学员4:收获超级⼤!社会统计学讲得⽐较基础,很容易上⼿,但是前⾯简单部分花的时间太长了,希望可以稍微讲难⼀点吧~数据分析案例特别有⽤,对各种数据都能基础认识,布置的作业也很合理,⼀边了解数据⼀边还能学会统计软件,真是⼀举两得!

学员5:参与项⽬两年,我最⼤的收获就是视野,⼈⽂社科不分家,作为新闻学院的学⽣,课堂上讲授的许多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做社会调查的⽅法与本专业的课程形成了很好的补充,我始终认为,拥有社会学思维对我们理解世界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分有趣的!此外,项⽬课程负责的⽼师也都是权威教授,⽼师们⾮常nice,真正有志于做社会研究的同学绝对能从他们⾝上学到很多;还要提及的⼀点是,本项⽬重实践,偏应⽤,也要学习许多⼯具性的分析软件等等,在这⽅⾯此前没有基础的话课外还是要多花⼀些⼼思的;当然了,项⽬总体体验还是⾮常不错的,值得⼀试~

学员6:超酷!各种定量数据分析方法的学习颠覆了我过往对社会的理解,提升了我对社会治理的认识,简直就是打开新世界!跟着张耀军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一起学习ArcGIS。课程有难度,但老师讲解认真细致,给分也特好,收获特别大!加入这门辅修项目真的很幸运!

如果看到这⾥你很感兴趣,就听⼩编⼀本正经地讲下去吧。

“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荣誉研究辅修项目

★项⽬介绍★

数据⾰命的到来,深刻⽽⼜全⾯地影响了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社会对⼈才的定义与需求。成为既具有科学研究思维⼜具有社会⼈⽂关怀、既精通定量数据分析⽅法⼜善于应⽤⽅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复合型⼈才,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本荣誉辅修项目⽴⾜于当前“⼤数据”的时代背景、迎合国际公共政策领域“循证决策”的热门实践,致⼒于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兼具⼈⽂社科素养和数据分析能⼒的跨学科⼈才。

在这样的培养⽬标下, 我们将着⼒培养学⽣⼈⽂社会科学和⾃然科学的通识基础, 实施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定量数据分析的技术,以及执⾏公共政策与商业⾦融分析的基本技能。

一、项目资源

本荣誉辅修项⽬所依托的中国⼈民⼤学⼈⼝与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 为该荣誉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先,本中⼼具有⾮常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属性。项⽬团队由11名教授、11名副教授以及3名讲师构成,从⼈员的专业背景构成上看,多样性、多元化⾮常突出,涉及⼈⼝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年学、社会医学、管理学等。这样就为跨学科、跨专业整体融合教学提供了便利。

其次,⼤部分团队成员主要从事着基于循证原则的学术研究,同时具有丰富的决策咨询经验,能很好满⾜对学⽣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多重培养需求。

最后, 本中⼼作为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多年获评优秀基地, 基地的资料中⼼拥有丰富的包括⽼年、⽣育、迁移、经济、健康、管理等各类数据资源和图书资源, 这些资源都将向该项⽬的成员及学员开放,能为学⽣提供多元的科研实践和项⽬应⽤的机会。

二、项目特色

在对学⽣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突出以下的培养模式和特⾊:

第⼀,⽴⾜于学以致⽤和创造⼒提升的⼈才培养理念,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实践过程。将学⽣带⼊到具体的科研项⽬中,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实现“所学即所⽤”, 培养整合各种智识资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

第⼆,在课程设置中夯实知识基础和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必修的基础课、选修的⽅法课以及研究实践课三个模块的构成⽅式,对学⽣知识体系进⾏优化重组。

第三,促进⾃主探究和实践应⽤的教学制度体系。本项⽬⼊选本科⽣将被要求参与到教师科研项⽬。学⽣有机会与资深教授、知名学者进⾏密切合作。同时拟计划直接向本科⽣开放⼀些科研项⽬和必要的研究资助, 资助他们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

第四,倡导研讨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项⽬将尝试引进专业导向性的研讨班课程制度,⼩班研讨能够为师⽣提供⾃由交流的条件,在研讨教学中学⽣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创新思维能够得到锻炼和提⾼。

★培养体系与课程简介★

总学分为30分。完成学分修读要求者,可授予由学校⾃主颁发的荣誉研究辅修结业证明。

一、必修课(6学分)

必修课为本项⽬要求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与⽅法相关的内容是后续选修本项⽬能⼒提升课程与完成实践教学课程的基础与前提

  1. 会研究⽅法,2学分

课程主要介绍社会科学的研究⽅法及其规范,包括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式。课程内容将涵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实际研究的操作化、概念化、测量以及各种观察和分析⽅法。

  1. 社会统计学,2学分

课程主要介绍统计与数据、数据类型、特点与数据库;数据的特征与数据分布、可视化⼯具;统计显著性与统计检验;特定类型的研究问题与特定的统计类型;变量间关系与预测分析。

  1. 数据分析应⽤案例,2学分

课程主要讲授从数据到结论的分析⽅法,通过对⼤量案例的讨论与讲解,使学⽣掌握如何对⼀⼿资料和⼆⼿资料进⾏分析,以最⼤化地开发数据资料,发挥数据的作⽤,通过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提取有⽤信息并形成报告。其间涉及的科学逻辑和学术规范是定量数据分析的基本逻辑、规范和原则,不因统计⽅法和统计软件的不同⽽异。具体内容包括:数据分析⽅法论、数据分析⽅法体系、常见数据分析模型及各⾃作⽤、数据理解与数据准备、模型应⽤与分析报告、案例讨论、各类统计陷阱(包括过度解读、忽略变量偏误、区群谬误与简化论等)。


二、选修课(8学分)

选修课包括数据收集⽅法、数据分析⽅法和计算机语⾔与统计软件应⽤三个类别。其中,数据收集⽅法应修不少于2学分,数据分析⽅法应修不少于4学分,计算机语⾔与统计软件应⽤应修不少于2学分


l 第I类:数据收集⽅法(不少于2学分)

  1. 抽样技术与应⽤,2学分

课程系统讲授抽样⽅法,从简单随机抽样⼊⼿,介绍抽样的统计学原理,深⼊介绍⼏⼤抽样⽅法,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PPS抽样、⽐率估计、⼆重抽样。

  1. 调查问卷设计与评估,2学分

课程以问卷设计为中⼼,重点介绍问卷的设计策略,包括问卷结构、问题设计⽅法、答案设计⽅法、敏感问题设计、问卷格式与排版、预调查,同时,也简要介绍最初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设计,到操作过程中的抽样⽅案制定,最后到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全⾯系统展⽰问卷调查的过程,以丰富的案例说明问卷调查操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经常遇到的问题,帮助学⽣掌握最基础的问卷调查⽅法,培养学⽣的社会实践能⼒。

  1. 数据质量评估,2学分

数据是政府科学决策、企业现代管理以及个⼈投资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数据质量是定量研究和决策⼯作的⽣命。进⼊⼤数据时代以后,数据⽤户对数据的质量、产⽣过程、以及数据公开等的要求越来越⾼。统计数据质量是⼀个多维度体系,本课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系统讲授数据质量的测定与评估⽅法。具体来讲,本课程分别从数据质量维度、调查过程以及⼈们认识规律等⾓度讲授数据质量的测度和评估相关框架、思路和⽅法。


l 第II类:数据分析⽅法(不少于4学分)

  1. 分类数据分析,2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中,遇到的研究因变量往往是这样的:你是否被荣誉辅修项⽬录取?你觉得数据分析师是⼀个⾮常有前景、⽐较有前景、前景⼀般还是很没有前景的职业?⼤学毕业时你选择国内读研、国外读研还是直接⼯作?本学期你有⼏门课没有通过?统计学⽂献中将这些⼆分类取值、定序取值、多分类取值和有限个离散整数取值的变量统称为分类数据。⾯对分类数据, 常规多元回归⽅法⽆法简单直接地挪⽤过来完成分析,⽽需要适⽤于分类数据的专门统计分析⽅法。结合Stata应⽤,本课程将系统介绍这类⽅法以丰富你的研究⼯具箱。这些⽅法具体包括:⼆分类logit模型、序次logit模型、多分类logit模型以及计数变量回归模 型。课程坚持实⽤导向,仅要求有多元线性回归作为背景知识,努⼒将统计⽅法的技术细节降到最低,⽽更加注重对模型的理解以及Stata输出结果的解读。

  1. 事件史分析,2学分

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 Analysis)是⽤于对风险期、存活或事件发⽣时间数据进⾏分析的⼀类专门统计技术。它也被称作⽣存分析或持续期分析,是社会、⾏为、医学和⽣命科学以及教育学、经济学、商学和市场营销学中近年来⽇益流⾏的⼀种定量数据分析⽅法。本课程拟介绍事件史分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法。我们将讨论⽤于探索性和描述性分析的⾮参数⽅法,Cox回归模型、参数的回归模型以及针对离散时间的事件史分析技术。针对每⼀⽅法,都会介绍模型表达、数据结构、估计技术、模型设定、参数解释、假设检验以及模型诊断等内容。另外, 也会涉及到时变变量( time-varying covariate ) 和时变效应( time- varying effect)、未观测到异质性、竞争风险模型等更复杂的话题。

  1. 倾向值分析,2学分

探索因果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的,⾃然科学通常使⽤随机化实验⽅式进⾏探索。但对于社会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随机实验很难开展,所以通常使⽤观察研究所采集到的数据进⾏分析,⽽观察研究数据⼏乎总是隐含着选择偏差的问题,本课程主要介绍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本课程将在学习Neman-Rubin 反事实研究框架和Heckman 的因果分析科学模型这两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应⽤Stata 和 R 软件,系统介绍样本选择模型、⼲预效益模型、倾向值贪婪匹配法、倾向值优化匹配法、倾向值分层法、倾向值权重分析、匹配估算法、以内核为基础的匹配法、剂量分析法和敏感度分析法等⼀系列倾向值分析⽅法,并以社会科学研究为实例,展⽰这些模型在研究中的应⽤和操作。

  1. 分层模型及软件实现,2学分

⼈们总是在特定的⾃然或社会环境下⽣活,这使得经济、社会、⼈⼝、健康、教育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数据资料天然具有嵌套属性, ⽐如, 学⽣嵌套于班级、居民嵌套于社区、患者嵌套于社区、职员嵌套于企业, 所以, 个⼈除具有⾃⾝的独特属性之外, 还带有⽣活环境所赋予的共同属性, 两⽅⾯都会对⼈们的观念、态度和⾏为产⽣影响。因此, 社会科学研究者⽇益强调要将微观与宏观层次数据结合起来探究⼈们经济、社会、⼈⼝乃⾄健康⾏为的机制。为此,分层模型应运⽽⽣,并⽇益为研究者所推崇。鉴于其实际应⽤价值,本课程将介绍与分层模型的设计与分析有关的基本知识,包括考虑两个或更多个层次的分层模型、分层模型在增长曲线建模中的应⽤,以及适⽤于因变量的取值表现为⼆分类、多分类、定序分类与计数取值的分层模型,其中会涉及到模型表述、数据结构、估计技术、模型设定、参数解释、假设检验及模型诊断等内容。此外,鉴于分层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作为基础,本课程将⾸先从回顾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讲起。

  1. ⾯板数据统计分析,2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板数据的分析⽅法及软件实现。分析⽅法包括重复测量多元⽅差分析、多层线性模型、潜变量增长模型等,并讲授相应⽅法通过SPSS、STATA或Mplus的实现过程。

  1. 空间分析应用专题,2学分

空间分析⽅法旨在构建、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 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基础⽅法之⼀。结合ARCGIS软件,课程主要讲授:空间数据可视化、创建地图、编辑地理数据、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库构建、⽮量数据空间分析、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空间格局分析、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练习,学⽣将学会使⽤常见的分析⼯具分析空间数据,并掌握对⽮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基本的空间统计技术知识和技术等。


l 第III类:计算机语⾔与统计软件应⽤(不少于2学分)

  1. 数据分析及软件应⽤(SPSS),2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应⽤,内容主要包括SPSS的环境介绍、数据资料管理、统计描述与统计图表、不同类型变量的常⽤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内容。

  1. 数据分析及软件应⽤(Stata),2学分

本课程将侧重以案例的形式介绍、讲解Stata的数据整理、列表描述、绘图、不同类型的回归、编程语句等内容,帮助同学们掌握对定量数据进⾏实证分析的技能。

  1. 卫⽣统计学(SAS软件应⽤),2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应⽤,内容主要包括SAS系统和SAS语⾔、SAS实⽤过程及描述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过程。

  1. 结构⽅程建模与Mplus,2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程模型分析⽅法及软件实现,包括结构⽅程理论、Mplus 软件操作、因素分析模型、路径分析、多层结构⽅程模型、结构⽅程模型的⾼级应⽤及论⽂撰写。

  1. 机器学习与R语⾔应⽤,2学分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和R语⾔在机器学习中的应⽤,课程的⽬的是帮助学⽣从整体上了解机器学习的特点, 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的主要⽅法, 能够应⽤R 软件进⾏⼈⼝和社会经济数据进⾏分析。课程的内容包括:R软件的使⽤⽅法,最优化原理,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判别分析、朴素贝叶斯、惩罚回归、k近邻法、决策树、装袋法和随机森林、提升法、⽀持向量机、神经⽹络等⽅法内容。

  1. 数据科学与社会研究(R和Python),2学分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数据的特征以及初步分析技术,包括⼤数据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应⽤⽅法。课程内容将涵盖以下⼀些⼤数据分析技术:数据获取与爬⾍技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社会⽹络分析,统计语⾔模型与⽂本分析等。

三、研究实践教学(10学分)

这部分课程由学⽣加⼊本中⼼研究⼈员的项⽬团队来完成,全过程参与,涵盖项⽬的选题、论证、实施到结项,以“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式,强调问题导向,综合运⽤所学知识,完成与所参加项⽬有关的问题。具体的课程设置为:

1.数据分析应⽤实践(⼀),5学分

2.数据分析应⽤实践(⼆),5学分

实践教学的⽬标是综合训练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解决⼈⼝、经济、社会领域中具体问题的能⼒,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向:

⽅向⼀:⼈⼝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由将团队成员当前正进⾏的⼈⼝相关课题向本项⽬学⽣开放,感兴趣的学⽣申请参与,承担课题推进中的具体⾓⾊。参与⼈⼝统计数据及⽣育、死亡、迁移等相关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团队⽼师予以指导。

⽅向⼆: 经济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将团队成员当前正进⾏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课题向本项⽬学⽣开放,感兴趣的学⽣申请参与。参与经济统计数据、与家庭或个体经济⾏为有关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团队⽼师予以指导。

⽅向三:卫⽣健康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将团队成员当前正进⾏的与健康相关课题向本项⽬学⽣开放,感兴趣的学⽣申请参与。参与卫⽣统计数据、与健康与就医⾏为有关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团队⽼师予以指导。

⽅向四:社会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结合团队成员当前开展的课题研究,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等社会调查数据,训练学⽣以社会调查数据开展相关研究的能⼒。

⽅向五:⽼龄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将团队成员当前正进⾏的与⽼年相关的课题向本项⽬学⽣开放,感兴趣的学⽣申请参与。参与⽼龄化相关统计数据、Class与Charls等有关⽼年⼈群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作,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团队⽼师予以指导。

⽅向六:空间数据分析

本部分实践教学将团队成员当前正进⾏的有关课题向本项⽬学⽣开放,感兴趣的学⽣申请参与。参与完成空间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承担课题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团队⽼师予以指导。

四、毕业论文(6学分)

四年级学年撰写一篇毕业论文,计6学分。结合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完成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环节★

项⽬在暑期对⼀年级(秋季学期⼆年级)的学⽣进⾏选拔,本项⽬每期拟选拔不超过25名学⽣。采⽤申请-⾯试选拔⽅式,拟申请学⽣前⼀年的所有课程必须通过,且平均学分绩理⼯学科应达到3.2以上,其他学科应达到3.4以上,英语成绩良好。

学期安排⽅⾯,与主修专业⼀样,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为19周,包括课堂教学17周,考试2周。学程规划⽅⾯:本项⽬要求学⽣必修6学分,选修8学分,研究实践教学10学分,具体学程安排见下表1。四年级的春季学期撰写毕业论⽂。

学⽣的常规课程中,如果已完成与本荣誉辅修项目的必修课、选修课存在相同或⾮常相似的课程,可以向本项⽬申请相同课程的免修直考,通过这门课的考核后,学⽣直接获得学分。

★学程安排★

·

★团队成员简介★

项目负责人

翟振武

⼈⼝学博⼠,教授,博⼠⽣导师。中国⼈民⼤学⼈⼝与发展研究中⼼主任(教育部⼈⽂社重点研究基地),兼任中国⼈⼝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编著有《现代⼈⼝分析技术》《城镇化发展中的经济与⼈⼝》《从⼈⼝变迁看民⽣发展》等20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100多篇专业论⽂。讲授《抽样技术与社会调查⽅法》《⼈⼝研究⽅法应⽤与误⽤》《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主⽂献选读》等课程。

项目成员

段成荣

⼈⼝学博⼠,教授,博⼠⽣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学会会长、国务院⼈⼝普查领导⼩组办公室咨询专家、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童智库"专家。编著有《⼈⼝学教程》《⼈⼝迁移研究原理与⽅法》《常⽤⼈⼝统计手册》《中国流动人口研究》等著作和教材;发表有关人口城市化、流动人口、农民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民族人口与发展等领域学术论文200多篇。⽬前正在指导我校本、硕、博同学开展的研究题目涉及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特别是就业结构现代化、教育发展)、人口迁移转变理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跨民族通婚等专题。

陈卫

人口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人口学会人口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讲授《调查数据分析与软件应用》《人口模型与人口预测》《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口与发展》等课程,编著有《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两孩政策效应》《社会统计学》《社会研究方法概论》《中国的人工流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人口与就业统计分析》等专著和教材,以及百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过30多项国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生育与生育政策、生殖健康、婚姻与家庭、人口老龄化与迁移等。

宋健

人口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教育部人口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家庭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编著有《人口统计学》《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中国家庭转变研究》《走近十四亿》《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家庭发展》《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政策》《人口政策与国情》《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等教材和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奖项十余项。讲授《调查设计与抽样》《人口统计学》《博士生论文写作规范方法》《人口概论》《中国社会转型与人口变迁》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婚姻家庭与生育、社会性别、老龄化与养老等。

和红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社会因素与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人口健康及生殖健康、慢性病流行病学、全球健康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及专著和参编教材。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社会医学》《社会医学理论与方法》《流行病学案例分析》《生殖健康学》及《全球健康》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项目等。所承担的项目主要是针对社会因素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张耀军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曾在2008-2009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学。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空间分析技术,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与区域发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非遗与区域发展。主要开设课程有《空间分析应用专题》《区域经济方法(空间计量模型)》《城市经济重大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生态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组织行为学》(全英文教学)《应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已在Applied Geography,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Land Use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和《人口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地方项目80余项,独著2部,参与编写25部。

孙鹃娟

人口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北京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国老年学会会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从事老年人生活质量、老龄政策、老年照料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老年学与老有所为:国际视野》《城镇化、农村家庭变迁与养老》《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对痴呆的再思考》(译著)《老年学:多学科的视角》(译著)等多部著作。参与撰写《老年学概论》《人口管理》《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等多部教材和著作。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教授课程:《人口概论》《人口管理》《社会老年学》《老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定性研究方法》等。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名师沙龙”。

宋月萍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人口健康、劳动经济学以及人口流动,擅长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Feminist Economics,《人口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文60余篇。主要讲授数据分析与Stata软件应用、卫生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在数据分析、计量建模指导和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张文娟

教授,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老年健康与社会政策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先后在Research on Aging,《人口研究》《统计研究》《保险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2017 年受聘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杰出学者”青年 A 岗。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社会调查方法》《人口概论》《老龄社会学》《老龄政策》等。曾经组织十多项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在研究设计、数据处理与和报告撰写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郭静

医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先后在Youth & Society,《人口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社会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与人口健康、卫生统计学与SAS软件应用等,在研究设计、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周祝平

人口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老龄化经济学,机器学习方法在人口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及发表文章主要涉及老龄化、农村人口空心化、人口红利、劳动参与率、代际经济核算等方面内容。

唐丹

心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老年学研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人口流动与老龄化、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与长期护理等问题。现任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主要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调查与方法》《SPSS基础与应用》等。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成果主要发表在《心理学报》、《人口研究》、Aging & Mental Health和Ageing & Society等 ,出版专著《记忆与年老化》和《中国老年人社会网络》。

巫锡炜

社会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人口学、定量分析方法在人口统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开设《社会研究方法》、《SPSS基础与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现有成果主要发表于《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青年研究》和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等期刊,出版专著1部,参编统计方法教材2部,主译或参译定量分析方法书籍4部。

李婷

人口生态学博士,教授,擅长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在国内外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定量研究50余篇,讨论有关的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及其应用,包括死亡模型、生命历程、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模型等,其中两篇对人口学方法的探讨发表在人口学领域最好的杂志《Population Studies》和《Demography》上。出版专著《老龄健康研究方法新视角》。讲授的课程包括:社会研究方法、生育与死亡健康分析、多元统计学与SAS软件应用、人口学前沿方法、数理人口学等。承担的项目有:大数据与大众生育态度、年龄、时期和队列视角下人口转变、预期寿命延长趋势等,这些项目不仅有方法本身的创新,也大量应用了前沿的定量研究方法,是统计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

陶涛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老年学。在《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8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11篇次,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大、教育部霍英东等项目21项,获得科研奖励22项,国家级批示/采纳3项,省部级批示/采纳6项,成果要报2篇。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受聘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杰出学者”青年A岗。主要教授的课程包括:《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学原理》等。在研究设计、数据处理与和报告撰写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杨凡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副院长,人口与健康学院人口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直聘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英才”人才岗位。中国人口学会青年人口学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人口政策。在《人口研究》、《Ageing & Societ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专著3本。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重点项目在内的课题37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8项),获得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科研奖励20项(省部级及以上12项)。建言献策,为完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做出贡献。关于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咨政报告获得各类批示/采纳27项,其中5项获得党和国家领导的批示。

张航空

老年学博士,副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理事,北京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老龄政策、养老服务和老龄经济学。2011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专著多部。

吕利丹

人口学博士,副教授,擅长大型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围绕人口迁移流动、儿童和青少年人口发展等方向展开研究,在《人口研究》《青年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Urban Studies等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讲授的课程有《人口迁移与分布》《SPSS基础及应用》等。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承担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委托的横向课题,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顾问,曾在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积累了大型项目调查事前设计和过程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靳永爱

人口学博士,副教授,擅长定量方法,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定量研究10余篇,讲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基础及引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出版专著1部,主编著作1部,翻译著作1部,参编著作多部。

谢立黎

老年学博士,副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北京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老年社会学专委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社会老年学。研究方向为积极老龄化、老年社会参与、年龄友好环境。开设的课程包括《社会政策概论》《结构方程模型与Mplus》《国际老年学研究进展前沿》《老龄社会政策与服务》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参与著作撰写5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4-2015年曾受美国富布莱特奖学金资助在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访学。曾获得美国老年学会颁发的Carroll L. Estes Award,中国老年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赵梦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口学博士、沃顿商学院统计学硕士,2018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获选人员。中国人口学会青年学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口学会秘书。研究方向为老龄健康、人口统计学、家庭人口学。在SSCI及CSSCI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教授《人口概论》、《人口与发展》、《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 Analysis》、《社会政策概论》、《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等本科课程。担任SSCI期刊Population Resarch and Policy Revewer编委,多次在美国社会学会年会 (ASA)、美国人口学会年会 (PAA)等等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演讲。

李龙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吴玉章青年学者,兼任《人口研究》责任编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老龄健康研究、老龄人口统计、一老一小家庭发展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国农村经济》《公共管理学报》《人口研究》《社会科学》以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Psychology and Aging、Child Abuse and Neglec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Erasmus+ ICM项目等,著有《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家庭团聚再造与支持重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以及医疗服务利用变动趋势:年龄、时期、队列视角下的审视》等,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等。

张叶

瑞典隆德大学卫生经济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讲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保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评价、健康不平等、卫生技术评估。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和《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等SSCI和中文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开设有《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评价》、《定量研究方法》、《医疗保险与医疗政策》和《论文和课题设计案例系列讲座》等课程。

张洋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讲师。中国人口学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口学会秘书。研究方向为婚姻与家庭、生育、健康不平等与定量分析方法。曾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Demography,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Social Science Research以及《人口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多次在美国社会学年会 (ASA)、美国人口学年会 (PAA)等会议上进行学术演讲,主持过美国社会学年会常规论坛。多次担任Demography, Demographic Research,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开设有《社会人口学》、《定量研究方法》、《生育、死亡与健康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SPSS基础与应用》等课程。

刘思园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健康服务与政策研究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政策,人口健康,卫生经济学,社会政策评估,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健康行为因素。论文发表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BMC Geriatrics,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等SSCI期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设有《卫生政策与项目评估》《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政策概论》《公共卫生与卫生政策前沿》等课程。

如果看到这⾥你还没有关掉窗⼝,就再送你⼀些⼲货,⼀起来认识⼀下⼈⼤的荣誉辅修项目制度吧。

l 荣誉辅修项目简介

荣誉辅修学位是什么?

荣誉辅修学位是学校⾃主颁发的学习项⽬的荣誉性证明,⾮国家学位主管部门授权颁发的正式学位,不具有正式学位法定效⼒。

荣誉辅修项目有什么类型?

荣誉辅修项⽬分荣誉课程辅修项⽬和荣誉研究辅修项⽬两类。我们的项⽬是荣誉研究辅修项⽬, 由主办单位围绕某⼀重要主题开设系列课程, 组织学⽣开展研究实践, 并完成毕业论⽂( 毕业设计),学⽣完成项⽬设定的培养⽅案和要求,可授予荣誉研究辅修项目结业证明。

荣誉辅修项目如何修读?

项目⾯向全校或者根据项⽬主题要求⾯向部分学科专业学⽣实施,学⽣所有课程必须通过,平均学分绩理⼯学科应达到3.2以上,其他学科应达到3.4以上,英语成绩良好。

快扫码填写“定量数据分析⽅法及其应⽤”荣誉研究辅修项⽬报名表吧(截止日期:2024年9月2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