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中国人口学会2019年年会健康专业委员会会议总结
2019/08/12

2019年7月18日-19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办中国人口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口学会2019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宾馆隆重召开。人口健康专业委员会于7月18日下午顺利举办了2场人口与健康的专题研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场的主题是“多学科视角下的人口健康”由健康专委会的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和红教授主持,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杨洪伟,健康专委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王德文教授作为论坛的点评人。

本论坛共有7发言人。其中,有2位发言人均是利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困境家庭儿童健康状况研究”数据对困境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欺凌进行了报告,揭示困境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问题突出,儿童的认知能力越好,亲社会行为越好;监护人的养育行为可以显著的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监护人的照料方式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与发展;朋友质量越好,越易产生较好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发现社会支持与困境家庭儿童遭受的校园欺凌呈负相关关系,即和谐亲密的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能够为困境家庭儿童提供更良好的社会支持,减少其成为被欺凌对象的风险,进而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给缓解困境家庭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状况提供政策启发。

来自大连医科大学的李秉驰,对大学生逆境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某医科大学学生逆境商处于中等水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性格类型越偏外向,逆境商水平和社会适应水平越高;开展逆商培训课程,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王攀,针对目前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文献回顾,提出了高校艾滋病高发的原因和干预策略及政策建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的张凯,通过生命历程理论较好地将结构性、社会性和文化因素及个人自身生命经历结合起来,对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成年健康的长远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经济地位对成年期健康存在影响。

发言人张娇从宏观的角度对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医患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国外发达国家处理医患关系的经验和方法,对中国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闫辰聿与会议代表们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环境意识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针对居民的不同人口特征及知信行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不同,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居民环境意识提高,从而有益于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会议以多学科视角作为出发点,发言人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研究层次、微观及宏观的角度对人口健康进行了学术交流。点评人对每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在肯定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第二场的主题是“新时期人口健康与发展”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就人口健康与生殖健康等领域的部分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讨论。论坛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研究员主持,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出席了论坛。共有7名研究人员作了发言,刘鸿雁研究员、孙宏教授、楼超华教授、姜秀华研究员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南开大学陈璐教授进行了题为“基本医疗保险广覆盖是否提升了儿童健康?——来自中国的证据”的报告。她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在运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概率和工具变量概率模型分析之后发现,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中国儿童的健康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对城市儿童的健康影响明显强于对农村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也有不同,对女孩的作用相对较大。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对健康行为、卫生服务利用和营养摄入等间接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构建和发展中国儿童基本医疗保险支持体系提供了启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已有90%以上的人群参与进入了基本医疗保险,仅从基本医疗保险角度看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如拓展到其他商业保险可能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更具有意义。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部部长王晖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中国生育政策调整下的出生人流比变动状况的报告。王晖研究员指出,人工流产是终止妊娠的措施,也是考察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方面,出生人流比作为衡量人工流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动状况与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生育政策、风俗习惯等因素相关联。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卫生部/卫生计生委/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统一数据,试图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完善过程中,出生人流比的变动,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3年,中国人工流产总例数每年均在820万之下,2013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10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2014-2017年,中国人工流产总例数每年均高于960万。研究发现,中国的出生人流比在政策完善过程中的2014年和2015年有所波动,2017年已恢复政策调整前2010年的0.55的水平;出生人流比存在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31省出生人流比呈向均值聚集趋势。在中国生育政策调整以后,人工流产比例仍然在上升,这提升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对人工流产提高预防水平,同时不仅要加强人工流产后的关爱,也要将关爱提至人工流产前,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生赵仪进行了题为“工作家庭生命历程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其将个体完整的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工作与家庭作为重点,探究工作家庭生命历程对于老年期健康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2011年数据与2014年生命史回顾性数据,构建个体在15-55岁期间较为完整工作家庭生命轨迹,利用生命历程研究中不断发展的序列研究方法,识别出我国老年人较为典型的6类工作家庭生命轨迹,分别为早育事业型、家庭事业兼顾型、晚育事业型、先成家后立业型、提前退休型、回归家庭型。研究还结合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了不同生命历程类型老人的健康差异、性别差异及健康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回归家庭型、提前退休型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都较低;分性别来看,较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男性晚年身体及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但是较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并未呈现健康劣势;女性早育可能不利于老年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工作家庭生命历程对收入水平的影响部分解释了不同群体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需要拓宽考虑因素,比如非事业型的人可能正是由于自身健康问题才提前退休的;建议未来将这部分因素考虑进去,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所影响。

滨州医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堃进行了题为“暴力经验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重复自伤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刘堃博士利用2014年到2015年期间在陕西省西安市七所中学进行的调查数据,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对男女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女中学生重复自伤情况差异不大,但暴力经验和社会支持对重复自伤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男中学生在暴力经验方面较女中学生程度高,但社会支持程度却低于女生;父母家庭因素在社会支持中的作用最突出,在暴力经验对男中学生的重复自伤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主效应作用机制,而对女中学生同时存主效应和一定的缓冲器效应;越是年龄小的、非独生子女和有过恋爱经历的中学生发生重复自伤的可能性越大。刘堃博士的研究证实了暴力经验和社会支持对男女中学生不同的作用机制,并提示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干预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该关注男女性别差异,针对中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应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

山东财经大学范红丽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医保一体化是否缓解了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不平等?”的报告。范红丽副教授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的追踪数据,考察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公平性的影响。利用健康集中指数度量不平等程度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和集中指数分解结果表明,虽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实施改善了中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但也扩大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健康差距,尤其是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但集中指数按时间趋势分解的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贡献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在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部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群体使用了更多的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是导致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确实对高收入群体健康水平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范红丽副教授得出结论:目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改善健康的同时,并未缓解医疗服务利用的均等化,进而导致“健康”的“穷人补贴富人”。这是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云南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罗艳丰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云南省慢性病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报告。罗艳丰副研究员利用全国历次卫生服务云南省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对人群患病率多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云南实际进一步揭示边疆、民族地区慢性病及两周患病率对人口健康的影响。通过充分的数据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一是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人口健康水平;二是两周内人均患病天数、卧床天数、休工天数及休学天数均明显增加,疾病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增大;三是慢性病的患病呈年轻化;四是疾病谱及疾病结构随时间有所变化,对预防保健提出新的要求。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涂晓雯研究员做了题为“小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及来源调查”的报告。涂晓雯研究员在浙江省嘉善县城镇和农村分别选取2所小学,对4所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1098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及来源、从学校和家庭获取性教育情况等;统计分析方法为X2检验。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4种男孩青春期身体变化的知晓率在15%~54%之间,33%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男孩青春期身体变化有哪些。对5种女孩青春期身体变化,小学生的知晓率在17%~42%之间,41%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女孩青春期身体变化有哪些。小学生对生殖生理知识、在身体隐私部位的识别等也处在较低的水平。涂晓雯研究员的调查结论为小学生普遍缺乏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应提高小学老师和家长的性教育意识,为小学生提供适宜的性教育。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孙宏教授对后四位发言人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点评。孙宏教授认为刘堃博士的报告清晰全面,并建议扩大样本人群、充实研究。对范红丽副教授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医保一体化不但没有缓解医疗不平等,而且还加剧了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对罗艳丰副研究员的报告中样本量大、注重实际等优点进行了肯定,并建议加强检验。对于涂晓雯研究员的报告,建议对于部分指标加强区分与检验。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楼超华研究员以生殖健康领域的视角对涂晓雯研究员的报告进行了点评。楼超华研究员指出,“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及来源调查”最大的特点是其研究人群——小学生;之前此类的调查研究基本都是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于小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的关注是从近期才开始的。之前大众普遍认为针对小学生谈生殖健康问题还为时尚早,并就要不要对小学生开展性教育进行过很广泛的讨论。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们还没有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比如一些小学四、五年级的女生已经进入青春早期了,但她们对基本的生理知识、青春期生理健康的了解还不够,对自我保护的知识也是知之甚少。调查发现很多儿童对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很困惑,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一些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性骚扰、校园欺凌等问题在儿童中是很严重的,但大众在儿童的自我保护方面关注度非常不足。所以楼超华研究员建议应该对家长、学校进行提示,提示其开展性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性,性教育应该从幼儿就抓起。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研究员关注从性别视角看各位发言人的报告。她表示,性别在人类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应该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就提出要把性别纳入公共卫生的所有领域;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对社会性别对生殖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证;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社会性别主流化成为一种机制性的安排。性别在健康领域已经成为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视角。性别规范决定了男女两性在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承受的健康风险也有不同,包括健康资源、健康权利的分配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把性别纳入健康分析已经成为健康领域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视角之一,它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健康复杂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去探索传统医学领域之外的一些解决妇女健康问题的方案。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研究员进行了总体点评,她对各位发言人为本论坛做出的充分准备进行了肯定,并指出来自高校与实践单位的专家人员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不同:来自高校的专家非常重视分析方法,而来自实践单位的专家则更加强调通过研究成果影响政府决策。



来源:中国人口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