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迈向更高水平的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1/09/15

2021年7月16-17日,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饭店隆重召开。17日下午,“迈向更高水平的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学术论坛”在贵州饭店筑韵厅成功举办。此次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北京市人口学会承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研究院陶涛主持。分论坛第一阶段由5名来自国内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围绕着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热点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分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翟振武教授进行精彩点评。第二阶段由6名来自国内各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研究汇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进行细致的点评,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论坛。

论坛第一阶段发言

贵州财经大学 周文

贵州财经大学周文老师在梳理城市人口调控理论和中国城市人口调控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中国城市人口调控理论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进入新时代,特大城市新的城市发展实践需要新理论的指导。随后构建了新时期人口调控的新体系,即以特大城市新价值导向为指引,在特大城市发展具体目标的要求下,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场”和更加“有为的政府”,积极推动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稳定、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和不同类型人口的持续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张耀军教授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为切入点,指出通州与北三县市协同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实体经济缺乏,北三县就业岗位不足;人口规模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悬殊;产业准入标准不统一,经济发展受限;开发空间不足,人口落户难;进京交通壁垒突出,通勤成本高;利益分配不对等,补偿机制缺位。为此,应完善顶层设计,改善协同发展利益格局;消除制度障碍,建立并完善可行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坚持“四个统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践行错位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与人口承载力;做好有效宣传,推动利益主体的多元参与。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刘劲松

河北师范大学刘劲松教授以石家庄为例,通过对比多套人口密度数据集,发现基于随机森林的人口密度模型存在区群谬误、MAUP、混淆人口分布规律、遴选影响因子欠缜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人口密度模型优化方案,显著改善了人口密度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改善了人口密度图的品质。后续研究组将以高分辨率人口密度图为突破口,将人口这一区域发展主变量,真正引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研究之中。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刘洁

北京联合大学刘洁教授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因到体制和机制层面,应从系统角度,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改革,并用系统工程去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将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统一起来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应规范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一体化机制,继续加强京津冀城市间交通网络互联互通;还要通过调整京津冀城市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京津冀三地协调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新的财税协调机制,完善公共服务的常态化供给机制,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区域协同导向的新型政绩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高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高瑗老师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效率无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是某一人口因素的单向作用,而是人口综合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相关数据,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数据,构建人口活跃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人口活跃因子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人口均衡发展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论坛第二阶段发言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 金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牛博士对京津冀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京津冀地区老龄社会问题,在经济上处于“边富边老”和“未富先老”共存的阶段、在社会准备方面存在“边备边老”和“未备先老”共存的现象、城乡状态表现为“城乡共老”和“农村先老”共存。随后从经济层面与民生层面对京津冀应对老龄社会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最后以天津策应京津冀协同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视角,提出了“三个着力”和“基地三区”两个应对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姝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姝婧博士利用2012-2017年的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大数据等多种来源的数据构建京津冀县级尺度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200个区县单元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影响各区县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京津冀县级层面的协同程度虽不断增加,但仍处于较低级别的协同;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口、城镇和产业相适宜、交通、公共服务的配套都会对县级层面的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丽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丽晶博士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解读。从天津市人口基本情况、天津市产业结构现状、天津市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四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为实现天津产业-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吸引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高效人才和基础人才以及留住毕业生源和吸引来的人才这三条路径。

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贾娜

河北大学贾娜博士基于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点城市群成长所存在的劳动力收入偏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并对个体空间选择通过与城市群空间中衍生的空间分工匹配,提升劳动参与、增强人口聚集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进行检验。她发现优化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差距巨大,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罗力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罗力菲博士以人口流动的网络空间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考察2006-2018年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过程和特征。她发现京津冀城群人口流动联系逐渐增多,且具有均质化的空间特征。人口流动形成“两大三小”的多中心网络格局,全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凝聚子群。验证了京津冀城群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差异、外商投资的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齐婧含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齐婧含博士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的文化自信的有益途径。通过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行量化,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影响文化与人口协调程度的因素。发现京津冀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发展不均衡、整体协调度水平低、空间集聚效应弱等问题。优化制度环境与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是促进协调的重要途径。

以上每阶段发言结束后,各阶段的点评人,即翟振武教授和张耀军教授分别对每一位发言人的演讲报告进行了点评。他们从研究视角、研究层次、内容布局、指标选取、研究方法、结论凝练等方面点评,为每一位发言人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修改建议。最后,论坛主持人陶涛副教授为年轻学子们提出了寄语和期望,论坛在热烈地讨论中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