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3成功召开
2023/11/03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3主旨论坛”

为积极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究成果的沟通交流,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3”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论坛由当天上午的主旨论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当天下午的平行论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平行论坛二“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与现代化”共同构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余名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艺术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相聚于金秋的人大校园,共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交流盛举。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齐鹏飞教授主持。齐鹏飞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所拥有的集群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要发挥出人文社科领域的多学科、多领域、全体系优势,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在未来要发挥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高校思政高精尖中心和孵化中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主旨论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现建构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马戎强调研究中华民族史要先讨论清楚“中华民族”核心概念,然后才能讨论如何加强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他首先理清了不同术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概念界定问题,并借此讨论了应该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这一关键术语。通过回顾建国以来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使用,马戎教授指出其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它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如何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对两种当代使用的民族概念进行详细地史料分析,马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政治文化的实质,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已经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当中所有民族都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认同意识,共存亡、共休戚、共荣辱。例如在挽救中华民族于世纪危难的全民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积极地投身于其中,鲜明地反映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他指出“两个结合”,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共同体的阐释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一统的追求之间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使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能够为世界借鉴的精髓要义。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麻国庆对比了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一元现代化与多元现代化、内生型现代化和外生型现代化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要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基础。文化符号包括了共享的地理空间、统一的文字、经济贸易联系、文化涵化、以礼俗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系统包括总概性象征、关键性象征、地域性象征三个层级,只有顶层符号统一、下层符号丰富,多元一体结构才能良性运作,共同体意识才能铸牢。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向东从“鼓励和引导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内地人口到新疆创业、居住”的双向流动视角出发,分析民族人口的空间互嵌特征与演变趋势。高向东指出民族政策导致的少数民族人口成分选择、生育政策导致的民族人口差异化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人口迁移流动是三大影响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人口流动融居将是未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段超指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陆交通以及商道市镇构成的强大商贸网络,长江流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共同维护了大一统、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巩固发展、实证了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挖掘三交资源,要明确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阐述三交事实蕴含的“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思想,谱写新时代长江文明之歌。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武汉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国华指出,2001年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中国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民族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需求较为急迫。在修改过程中要贯彻新时代民族治理的新理念;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的四性融贯;要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管用实用好用;要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线,把握谋长远、固根本、规范化、集成化的基本方向。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席专家蒲长春认为,全世界面临的民族问题主要分为概念和实践两方面。他首先从概念上梳理了民族政治文化、主观客观、原生建构等方面意涵;并进一步从实践中权力、认同、发展三大根本性问题及其转化、叠加、相嵌支撑等机制原理进行了系统论述;最后指出,我们要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坚持“众星捧月”国家治理体系,把握发展“总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四川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励轩全面梳理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传播与藏族精英现代民族观念形成历程。他指出,九世班禅及其追随者主动接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认同五族平等且同属中华民族的观念,并主动通过《藏民声泪》、《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向藏族群众介绍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此外,国民政府在边疆学校教育中翻译编印的边文教材、党义作品使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享,被当时的很多藏族精英所认同,唤醒了藏族同胞民族意与国家观念。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段成荣指出,人口是影响边疆建设与边境安全的重要基础变量。我国边境地区先于全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三普至七普间人口负增长边境县已由零星分布向连片化发展。边境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迁移流动引发的外生性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与人口结构失衡相互强化,对边境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及边境安全将会造成长期影响。要重新审视边境人口安全问题,将人口纳入边境治理方略之中。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主旨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最后总结道,各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一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分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从民族学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从艺术学视角分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体系;从地理学视角回顾了民族人口空间互嵌特征与流动融居趋势;从历史学视角介绍了区域性可供挖掘利用的丰富三交史实资源;从法学视角提出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系统建议;从政治学视角梳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从人口学视角讨论边疆人口安全问题,补充了边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来看,主旨论坛的发言题目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多视角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专家学者参与交流分享,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取得更多更高水平成果。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平行论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焦开山、浙江大学教授志翔、苏州大学教授王俊敏、暨南大学教授张龙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立鹏、《民族研究》编辑部编审马俊毅、吉林大学副教授支继超、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哲、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巫锡炜、《人口研究》编辑部副编审陈佳等人先后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这一主题开展交流,内容涵盖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建设研讨、政策效果分析、学理脉络梳理、成果发布交流等多个领域。

平行论坛二: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与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友文、中央民族大学助理教授马衣努·沙那提别克、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建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云南大学教授刘建娥、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潘运、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利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乌仁图雅、《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编辑部编辑李冉等专家学者先后以“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与现代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在论坛的最后,段成荣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鼎力支持。段成荣指出,此次高端论坛涉及话题多、学科领域广、研究水平高,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推进科研工作和落实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段成荣表示愿与校内校外专家学者在未来一起协作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为各学科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相关课题搭建平台。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鹏、段成荣,特邀研究陈卫、李婷、巫锡伟、吕利丹等也出席了本次高端论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