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著名社会学家李路路教授来我中心讲学
2007/03/20

3月21日,我校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路路教授应邀来我中心讲学,我中心多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李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系主任,国际社会学会个人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单位制度和组织。

    李教授以“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为题作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李教授首先指出,研究社会分层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的不平等。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会不平等急剧扩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何理解社会分层的转型以及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是当前社会学急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近十几年来,社会分层的研究在我国社会学中是最活跃的领域,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其二,现在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多大程度上是阶级矛盾,对未来的社会变迁又有何影响也为人们关心。

接下来,李教授指出,现在学术界的讨论和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1.现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是否存在阶级,什么阶级,什么阶级结构;2.社会分层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阶级之间地位的变化,哪个阶级主导了中国的改革,谁来决定中国社会未来的变化。3.阶级关系是怎样的,社会的阶级状况是什么样的,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尖锐的还是缓和的,对未来中国社会将产生何种影响。

李教授演讲的主体内容是,当前学界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流派。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化、结构化的社会,其对立方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碎片化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李强、李培林等人,这一概念在西方分析后工业化时期的碎片化状态曾用过。首先,中国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改革分权、放权和分灶吃饭使中国社会在短期内从高度集中分裂为原子化的社会;第二,中国一些人区分人的特殊的制度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碎片化,比如户籍制度的隔断作用;第三,阶级的基础是利益的一致性。当今中国不存在利益一致的大的群体,利益的碎片化意味着集体行动和阶级斗争将不复存在,从而也降低了总体性危机和动乱的危险。

与碎片化社会相对立的是明确的阶级论。孙立明提出的“断裂社会理论”是其中比较极端的论点。这一观点认为,精英和大众的断裂导致了断裂的社会,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精英联盟取代了精英分立,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则被永久性边缘化。断裂社会是充满不稳定性和冲突的。李教授本人持结构化阶级理论,即阶级再生产理论。他认为转型之前中国社会是没有阶级的,转型后才有。现在的中产阶级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转型前没有太大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层的机制上,过去政治标志是分层的唯一标准,现在经济、教育、家庭背景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报告后,同学们积极踊跃,纷纷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分层问题,李教授耐心地对所提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比如有人提问阶级在技术范畴是怎样分的,李教授回答说大致有两种分法,以人口统计学的视角,从职业、教育、收入等入手来分,还有从社会关系角度,直接以阶级来划分。整个讲座气氛活跃,秩序井然,李教授幽默生动的话语及精辟的论断不时迎来了阵阵掌声。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