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杨菊华: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研究
2019/03/25

原题: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与改革思路: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总量极其不足、结构严重失衡、服务质量无保、社会效能低下,业已成为众多家庭尤其是年轻女性面临的主要难题。托育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生领域的集中表现之一。推动该领域供给侧改革,须突破“有需欠供”、“有教欠保”、“质量欠护”等阻梗。为此,应廓清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明确规制典章,保障人财物的投入和引导,以改革促有效供给和供需匹配,满足广大民众迫切、刚性的民生需求,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供给侧改革 托育服务 3岁以下婴幼儿 幼有所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城市地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ZDA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普二新政’下家庭友好政策与女性家庭—工作平衡关系研究”(项目编号:71673287)的阶段性成果。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两孩政策(和未来更宽松的生育政策)背景下,城市家庭对托育服务(即针对3岁前婴幼儿提供的照料和教育服务,是社会服务或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的需求迫在眉睫,但目前托育服务的供给存在总量极其不足、结构严重失衡、质量缺乏保障等问题,形成了新时代民生领域一个集中且突出的社会矛盾。民生事关民心,民心关乎国运。推动托育服务业的发展,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满足广大家庭的刚性需求,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也是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数据、深度访谈资料和宏观数据,结合理论思辩和国际经验,从理论基石、现实依据和改革思路三个层面,探讨我国托育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具体回应三个研究问题: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什么?进行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有着怎样的现实依据?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托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尽管近三年关于托育服务供求状况的文献并不鲜见,但系统、全面的分析却是阙如,各类研究的结果也是见仁见智。本文利用新的多地数据,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索性回答,可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新时代我国托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服务领域已然成为民生福祉短板,而托育服务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推动托育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持续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不仅有助于补托育服务短板、破托育服务难题、解家庭照护之忧,缓解当前民生领域的一个社会主要矛盾,更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大局。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或可带来“托育红利”和“性别红利”。

  一、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石

  (一)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基础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实现相对的供需平衡。中国经济在经过长期快速增长后,经济下行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结构性的危机,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应运而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社会投资等方式。借助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及适当的财政刺激,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要素最优配置,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大有效供给,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经济学概念,前者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覆盖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个方面;后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传统来看,相对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主要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然而,传统的供给侧要素定义也有相当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它没有将生产性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投资)纳入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住房等往往被视为社会福利领域,属于消费的范畴,但是,它们并非简单的社会消费,也是生产性社会投资。比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体育场馆、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及其服务,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供给链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这些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消化大量的库存和过剩产能,满足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目的;另一方面,它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而将供给侧改革拓展延伸到社会服务领域,可为经济发展挖掘出一个新的供给增长点。

  正因如此,尽管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发端于经济领域,但近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及公共服务供给等给予了极大关切。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反复阐发了民生思想,阐明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应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的参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推进并深化供给侧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做好托底工作,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这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幼有所育”新要求的具体部署。

  上述种种报告及会议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供给侧改革并非仅限于经济领域;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创新服务的供给模式。这就突破了过往供给侧改革主要着重于经济领域的局限,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形成了我国托育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

姓名:杨菊华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职称:教授

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城市地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ZDA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普二新政’下家庭友好政策与女性家庭—工作平衡关系研究”(项目编号:71673287)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