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动态
 
 
中国人口学会2019年年会青专会分论坛“老龄家庭与老龄社会”成功举办
2019/08/02

2019年7月18日-19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办的“中国人口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口学会2019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宾馆隆重召开。

7月19日上午10:30-12:20,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中国人口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协办了“老龄家庭与老龄社会”分论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李竞博主持。论坛分别由河北大学石贝贝讲师、西北大学翁宇雷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吴连霞助理研究员做报告发言,吉林大学孙悦讲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茅倬彦副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张现苓讲师分别对以上三位老师的论文进行精彩点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盛亦男副教授就未报告论文进行精彩点评。

河北大学石贝贝讲师报告了《老年隔代照料与成年子女劳动参与行为研究》。文章探讨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生产性,首先对隔代照料的生产性作粗略测算,并进一步验证这种隔代照料对子女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可以保证接近10%的女性劳动参与。进一步考察隔代照料行为对子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情况的影响,鉴于子女的劳动参与本身可能会影响隔代照料行为的发生,文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考察隔代照料行为发生对子女参与劳动市场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发现隔代照料对于保障年轻女性劳动供给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年轻男性的劳动供给的影响并不显著。事实上,隔代照料行为一方面解释了中国女性高劳动参与率,同时也可以看到目前家庭分工中男性更倾向参与到劳动力市场,而女性的就业弹性相对小于男性。

吉林大学孙悦讲师就此论文进行点评,作为被照料者,孙悦老师肯定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同时,孙悦老师提出在文章的研究中,对男、女性年龄取不同范围的依据需要斟酌,并且在生产性老龄化的实现过程中,研究需要经过老年人生产性的基本判断与衡量、生产性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促进老年生产性、构建生产性老年社会四步,但是作者的研究仅限于第一步,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

西北大学翁宇雷讲师报告了《子女提供照料的期望能否实现?老年父母的期望支持与实际支持的差异研究》。运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的主要是贡献是关注了老年父母从子女获得照料的期望能否实现。虽然在样本中只有少数老年父母从子女获得照料的期望能够实现,但是研究发现如果期望得到了实现将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与子女同居或者接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更容易实现期望。这说明,子女尽孝是老年父母能够实现期望的关键。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茅倬彦副研究员对此论文进行点评,作者对照料类型进行了构建,但是在构建老年父母从子女获得照料的期望类型中,四种类型并未涵盖所有类型。此外,作者在应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对应的问题刻画照料提供时,未考虑实际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吴连霞助理研究员报告了《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的比较分析——基于固定年龄与动态年龄指标的测算》。文章采用动态年龄指标,通过构建生命表测度老年人口与老龄化,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探析199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规律,并与固定年龄测算的老龄化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动态地反映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老龄社会的真实情况,厘清悲观老龄化的认识误区,对拓展老年与老龄化研究方法、对老龄社会的应对策略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老龄社会的应对策略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张现苓讲师对此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作者的研究为老龄化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是,在实际研究中,构建部分动态指标与传统老龄化认识相悖,并且在动态年龄指标下,多区域的老龄化标准差异较大,之间相差十几岁,如何考虑此种差异性的存在。另外,在作者的研究中,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质量评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盛亦男副教授对未报告的复旦大学郭伯山硕士的《上海市人口预测及相关经济社会问题研究》一文进行点评。作者的研究相对成熟,是传统的人口预测研究。但是,在人口预测研究中,作者设计了高、中、低三种方案,以中方案预测作为最符合实际的依据不足。盛老师提出在人口预测中,PDE模型、系统方法构建的灰色模型、神经网络模型、非参数自回归模型、基因表达式法、贝叶斯概率的应用可能会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来源:中国人口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