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下的雄安新区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在河北雄县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会议邀请了京津冀地区人口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和学术团队,共同就雄安新区设立与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城市规划、雄安新区建设的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雄安新区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调查”的项目成果进行专题报告。
11月25日上午,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教授主持,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姜卫平致辞,大会顺利揭开序幕。翟振武教授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次会议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并将其高度概括为两个词:及时、前沿。姜卫平副会长也表达了人口学者对这一现实政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顾宝昌教授从构建良性城市体系的角度阐述了雄安新区设立对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性及其人口学意义。顾教授近三十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的城市体系建设研究,他认为从城市规模、人口迁移水平和贫困县数量指标来看,北京与河北的人口规模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要实现京津冀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支持河北的发展就是支持京、津自身发展。
南开大学原新教授和其博士生王晓宇对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就业人口、人力资源等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文录教授立足省情,论述了雄安新区对河北省大清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
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胡耀岭研究员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具体内容和雄安新区的未来定位两方面展开讨论。他认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根本目的是疏散北京过重的人口压力,而雄安的功能定位应以经济、高新产业和金融平台为主,并由此走上一条“高、精、尖”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爽教授分析了北京人口调控与雄安新区发展的关系。刘教授认为,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具有选择性,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目标;而非首都功能疏解也并不等于人口疏解。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张耀军教授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剖析京、津、冀三地的人口极化现象,张教授认为,京、津的人口承载力受制于资源,而河北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三地人口发展能力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京津和京、保、石两主轴将是人口疏解的方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涛副教授将北京的城市规划与人口疏解政策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解析,并指出其“运动式治理”的弊端。
北京市委学校社会学部马小红教授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人口作出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王朋岗教授则基于传统人口预测法和倒推法对雄安新区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初步测算。他认为从生态用地角度测算雄安新区可承纳600-900万人,从建设用地角度测算最大可承纳1040万人,而运用城市规模登记法则估算的中方案下雄安地区未来的人口容量为500万左右。
“雄安新区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调查”项目成果专题报告版块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研室主任李婷副教授主持开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的靳永爱老师和吕利丹老师分别分享了“雄安新区居民家庭状况和生活预期”和“雄安新区居民家庭收支情况”的初步研究成果。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博士生祁静、郭倩、朱宇、张欢欢、谢东虹、郑航和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杨涵墨分别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雄安新区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调查”进行了项目展示和调研成果分享。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教授详述了雄安新区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雄安新区不仅面临着承接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和产业疏解,同时也面临着本地固有产业的淘汰与转型升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茅倬彦副研究员分享了北京计生服务队伍建设的经验及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谢楠副研究员对台湾科学园区建设的经验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他认为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的助因不仅包括政策的强力支持,更关键的是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同时,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注意平衡科技创新与投入产出的关系。
本次会议聚焦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人口议题,突出了人口学的学科优势,会议响应国家的现实需要,又得到了第一手实证数据的支撑;而老、中、青三代学者聚力雄安,见仁见智,不仅在激烈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还有幸成为雄安新区发展历程的见证。本次会议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积淀和详实的数据基础,并将推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