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动态
 
 
“不惑之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发展回顾与展望”会议在沪举行
2019/01/03

由上海市人口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吴瑞君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暨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校庆报告会2018年10月27日下午13:00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召开。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主持,上海人口学会会长孙常敏研究员阐释了会议主旨并致欢迎辞。本次会议“不惑之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口发展回顾与展望”为主题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学及上海市人口学会等学术单位的十余名学者,分两部分展开讨论,参会人员还有百余名研究生、本科生。

会议第一部分复旦大学任远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朱宝树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海旺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李强副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吴连霞博士分别发言。

朱宝树从全国尺度分析了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转折性变化,认为胡焕庸线依然稳定,两半壁之间的迁移流动,只是洪流中的涓涓细流。人口分布的东西变化可能将会主要发生在东南半壁的沿海与内地之间。

周海旺分析了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与趋势,指出上海实际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远远大于1998年对上海人口老龄化未来趋势的判断,未来的老年人收入形势不容乐观,需持续关注上海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李强通过模拟预测探讨了上海人口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发展的回顾和S型上升模拟,预测上海市人口数量在2030年将达到2968万,但是在上海市政府提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后,上海人口数量在2014年出现了拐点,出现了下降趋势。通过对上海人口过去和现在的回顾,李强老师提出未来的新“惑”:即上海人口还能达到2500万吗?

吴连霞采用RLE指标重新测算了老年人口和老龄化,揭示了我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演化特征、空间格局演化态势,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空间布局策略。

会议第二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上海大学陈晨博士、复旦大学任远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王大犇教授分别作报告。

丁金宏结合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分享了《生育陷阱还是生育适应?论中国人口生育率的长期走向》报告,探讨了中国人口生育率的长期走向。对于“中国正在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吗?“这个问题。丁教授认为中国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不能断言跌入“陷阱”;人口生育率降低是生物学的适应,实际上是自然界的一种“消极”抑制;低生育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学适应,而社会保障就是对高生育率的根本否定;中国生育率变化的长期趋势波动中寻求平衡,周期很长。

陈晨基于循环流动理论分享了《1980-2009年我国农民工返乡频率和返乡后滞留时间的变化》报告,从性别、年龄等不同维度探讨了1980-2009年我国农民工返乡频率和返乡后滞留时间的变化规律。陈晨的研究的主要发现有:2000-2009年,农民工返乡后的滞留时间变短代际和教育水平仅影响男性第一次外出的发生年代仅影响女性家庭内的性别分工仍然存在年龄和返乡后居留时间的线性关系老家有楼房和返乡居住时间的正向关系

任远从人口决定论出发分享了《中国人口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祛魅人口决定论的迷思》报告,认为过度强调人口对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是简单化了发展的过程,并会错误地将人口因素归结为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对人口决定论加以祛魅,才能理解人口和发展的真实关系,也有助于在人口和发展的复杂性的相互影响中,发现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出路。

王大犇的报告主题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就业制度的转变》,他首先深入讨论了职工下岗问题,通过总结本市就业工作的实际,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最后,丁金宏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学者的精彩报告,感谢各位师生莅临参加。持续三个多小时的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