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北京市人口学会2024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讲座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刘铮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楼B113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口学会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人口与健康学院王俊教授和唐丹教授应邀分别以“健康北京治理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老年期心理特征与沟通技巧”为主题进行科普分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师生、首都群众50余人在线上线下参加此次讲座。
王俊教授以《健康北京治理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主题,从“健康北京”治理现状和发展脉络出发,介绍了“健康北京”治理现实背景与意义,他强调健康不仅是个体身体状态,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健康北京”治理目标是通过整合卫生资源、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建设一个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健康环境,保障首都居民的健康。北京市虽然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技术发展受限,影响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健康北京”治理所要对的“症”。对此,王俊教授提出要创新市场准入机制、优化监管体制、改革价格和产权制度,并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同时需要优化医护人员培养、引入多元资本发展特色医疗,释放医疗服务供给潜力;此外还需重视医疗技术革新对“健康北京”治理的作用,整合型服务体系建设可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和双向转诊技术,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唐丹教授的分享题目是《老年人心理特点及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唐丹教授指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主要体现在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不同发展趋势。在老年人的情绪和人格特点方面,唐丹教授强调,老年人的正性情感如喜悦和平静在高龄时保持稳定,而负性情感如焦虑和抑郁则在高龄时有所下降;不过,即使老年人的性格总体较年轻时更为稳定,也有可能因固守习惯、排斥新事物而表现出思维的固化。唐丹教授还将自身经历和日常经验与学理分析相结合,详细介绍了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她指出在沟通过程中需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选择权,可适度使用权威角色强调积极的信息和线索,并以愉悦的方式促进其对信息的有效接受。最后,唐丹教授强调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位老年人都是具有独立判断力和选择权的个体,老年期并非完全衰退,而是生活阶段的自然变化。“积极老龄化”不只是国家政策,更应该是每一个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以及面对自身老化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提升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其提供健康、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正向的态度关注和支持老年人;另一方面,每一个年轻人也应从现在起积极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分享结束后,观众就医疗资源如何在特大城市和中小型城市之间合理配置、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提升患者信任、不同队列的老年人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此次科普活动使大家认识到“健康北京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重构了大家对“老年期”的固有认知,提示我们“积极老龄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国家层面政策,更是每一个人对其他老年人以及自身老年化所应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