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刘谦博士作了名为“在性产业中开展健康促进的人类学思考——以四川‘板板茶’为例”的精彩报告。刘博士根据在四川泸州地区的实地调查,以“板板茶”为例,详细介绍了低交易性产业的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健康促进的对策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发现等。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最新统计数据,HIV/AIDS报告病例数字26万,其中异性传播途径所占比率是40.4%。可见性传播途径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低交易价格性产业面临更大风险。不论从人群状况、传染几率、病毒携带时间上当事人都有较强的脆弱性。由此,刘博士提出研究问题:“板板茶”组织中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如何应用到本土的健康促进活动中来?
通过对“板板茶”和建筑工地的现场观察,刘博士综合运用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小组讨论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主位与客位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点研究发现:一、“板板茶”作为文化的组织,既表现为一定的显现行为,是一种“生意模式”下的“板板茶”活动与价值观;又具有显现的行动,具备“家族模式”的特点。二、由“板板茶”也折射出一定的时代风貌。三、通过健康促进与健康营销、同伴教育与老板训导、公共话题与私人话题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低交易性产业中的主要问题。
关于性产业的话题是一个隐私性的题目,刘博士的报告引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热烈讨论,对目前主要的社会问题研究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最后报告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