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很好的分析和利用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丰硕成果、较好的实现从数据到结论的科学衔接,由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人口学会共同举办的“北京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于2006年12月30日在广安会议中心召开。
论坛由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王红主持。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副司长李希如分别致了欢迎辞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陈卫教授、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就业处的郭艳霞、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社会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侯亚非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副教授分别就各自研究的课题做了主题发言。
陈卫教授首先发言,他发言的主题为“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他利用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市在2008年人口有可能超过1600万,2020年明显超过1800万。同时劳动力年龄人口在2030年前基本都保持增长趋势,其比例高达70%以上,人口抚养比在40以下。但是2030年以后北京市将迎来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趋势。
他还指出,今后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工作重点已不是人口出生,而是人口迁移流动。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和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城市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对迁移流动人口问题进行全盘考虑。另外,由于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增长大大快于总人口增长,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因此要更好的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公平的城市市民制度。
陈卫的发言结束后,他还与现场听众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关于北京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用的是2000年普查的数据,得出北京市人口预期寿命男76、女78的结论,为什么没有用2005年1%抽样调查的数据来推算最新的预期寿命的问题,陈卫教授表示,根据国际上的一般经验,当人口预期寿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时,在几年之内的变动幅度是很小的,所以用2000年的数据影响不大。
而对于北京市的近年的人口增长主要是迁移流动造成的,而现有的迁移模式和十年、二十年后可能有所不同,如何以这种模式来进行人口预测?以及现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正值生育高峰,如何预测这部分人口增长情况的问题,陈教授回答说:以近五年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的经验来看,流动人口的迁入每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今后的趋势是比较难预测的,这是一个问题;而很多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生育率并不高于户籍人口,在全国的水平上看还低于户籍人口,因此本研究假设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生育模式没有区别。
北京市统计局的郭艳霞同志的发言主题为“从北京的区域功能看人口与就业的发展”,她详细介绍了北京市的整体分区域规划,分核心区、拓展区、新区、涵养区对人口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教育、强化经济活动人口劳动权益、利用“后发展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听众提出的北京市在近些年着力以城市功能区为基准调整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这其中就包括拥挤的老城区向新城区人口迁移的平衡措施,到目前为止这种调整是否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问题,郭艳霞指出,经过调整的确使部分地区改变了十年、二十年人口集中的状况,但这种调整还是不到位的,比如每日住在拓展区的人到核心区工作,产生的“潮汐流动”就对交通造成巨大压力。
关于“以老年人口多来推出核心区宜居的结论是否有不妥?有些老年人住在胡同,或者由于区县低保而不愿迁移,才是造成核心区老年人多的原因”这些问题,郭艳霞也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核心区的医疗条件更为优越是事实,但的确不能完全通过老年人的聚居来推断核心区宜居。
杜鹏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他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社会经济影响、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老年人家庭婚姻和户居状况、老年人就业及社会保障状况、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老年人迁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内容基本涵盖了北京市老龄化的各个方面,对听众有很好的启发。
杜鹏教授特别对北京市的老年人增长速度很快,有多大程度是由于本地人口年龄推移造成的,又有多少是外地迁移来的老年人造成的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指出北京市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所以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贡献很小;而关于他的研究中有60-70%的老年人是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但在调查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时大部分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这种差异的来源问题,他也做了说明,指出那是基本老保可能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但生病看病等大钱可能来自子女,所以综合来说子女供养占的比例更大。
侯亚非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外来人口特征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系统的分析了北京市外来人口的各项社会经济特征,并分析了对北京的影响。指出,北京市应当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建立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以房管人”的管理机制和外来人口预警信息系统,构建统一、完善、约束力强的政策法规框架,从而进一步做好外来人口管理。
侯教授特别对202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估计保持在300-400万之间,这种估算是政府干预还是人口自发流动的结果这个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她说,这一预测数字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只是参照别的研究的借鉴。
有听众问到:在2003年的一次调查显示,30%的流动人口从事建筑业,在整个建筑行业流动人口的从业比例占到近90%,但本次调查的结果是13%的流动人口从事建筑业,是否矛盾?侯亚非教授也从自己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两次调查的口径不一样。03年调查是在京1天以上的农民工(农业户籍)。本次调查则是半年以上在京的流动人口,包括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李建新副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问题与对策”,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市社会保障的发展及现状,对社会保障模式、水平等问题提出了值得政策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最后,王红副局长做了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会议在圆满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