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2019(第三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在青岛开幕
2019/12/19

中国网讯 “当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应该做好农村养老的中长期规划,健全农村老龄化应对机制。”12月14日,在青岛举办的2019(第三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对农村养老发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呼吁。


在专家看来,农村养老面临诸多和城市养老不同的挑战,需要专门制定规划,并加强财政预算的投入。面对老龄化的大潮,专家亦认为,需要对现有的农村养老资源做重新的整合,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本届论坛以“健康乡村·共护晚年”为主题,围绕农村老年人健康养老话题汇聚多方官员、专家参会讨论,共探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农村健康老龄化发展方向、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话题。


论坛由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老年生活报协办,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支持。


农村养老机构的覆盖率很低、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进入老龄化20年,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和老龄化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等特征。”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成海军介绍。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师进辉坦言,中国2.5亿老年人当中,虽然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但带病养老、带病生存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健康意识不足,再加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养老服务资源稀缺,农村老年人在晚年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一旦患病,将更快地走向衰老、失能,直至生命的终点。


摆在眼前的困难是,农村养老机构的覆盖率还很低。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指出,一是农村的养老机构数量还很有限。资料显示,到去年年底,全国有乡镇32527个,村委会54.2万个,有农村敬老院1.8万所。假如说1.8万敬老院都建在乡镇一级,假设互助机构都建在村委会,按照这种设想,算下来覆盖率分别为55%和20%。


其次,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王治坤说,一方面机构硬件条件还相对较差,二是村一级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在现有情况下,要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很多机构其实担负不了。


农村家庭养老支付能力也是不足的。“尽管很多公办养老院收费标准比较低,但很多想去的人还是觉得价格比较高。”王治坤说。


改变养老事业“重城市,轻农村”局面需做好农村养老中长期规划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杰华看来,当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应该做好农村养老的中长期规划,健全农村老龄化应对机制。


陆杰华解释道,现在农村的家庭越来越少,特别是孩子都出去为城市服务,都是远离父母,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平均养老床位数远低于预期目标。农村老人消费水平低。老年人健康状况城乡差异显著,农村老人患慢病比例较高。2012年后农村养老有了初步发展,但长期受“重城市,轻农村"思想的影响,农村养老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2016农村社会化养老照料的比重仅为2.8%,医疗卫生机构、老年活动中心供给数量不足。


不仅是要尽快制定《2020-2035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陆杰华说,各地还要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加强养老设施改造、照料人才培育、老年教育、医疗卫生发展、统筹性养老社会保障、专业化养老服务等顶层设计。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杜鹏也表达类似观点。他建议,制定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优先解决农村特困老人、失能失智老人、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健全完善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标准。


在财政支持方面,陆杰华还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政府公共财政的长效性投入机制,加强对落后地区养老服务项目、养老设施的投入,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动态增长机制;引导以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融入社会资本,开展养老综合评估,可投资兴办社区医养结合中心,提供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着力增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均等化。”


医养结合是农村未来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健全农村老龄化应对机制中,杜鹏认为,医养结合是农村未来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医养结合?简单来说,就是从老年人切实需求出发,通过将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机整合、服务功能有效衔接,在基本生活照料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检查诊断、医疗护理、康复疗养、健康管理和保健教育、临终关怀等一系列专业化、持续性健康照护服务的养老供给方式。目的是促进国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当下医养结合面临政策制度和实践等方面问题。杜鹏说,在政策制度层面,多部门共同管理,政策落实存在困难;服务规范管理及监管体系尚未建成,管理和监督体系有待推进。在实践层面,农村也面临资源匮乏,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弱;农村居住分散,增加公共服务开展难度;农村居民收入难以支撑消费等困难。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赵继鹏还表示,从医疗角度看,目前农村普遍缺少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这项工作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了,但还没有深入到农村,模式还没有完全落地。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一帆认为,“农村养老除了关注存量的问题,也要关注增量的问题”。这是健康中国行动要解决的问题。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明显差于城市老年人。他们早期的健康习惯,实际影响到生命中后期的生存质量。


杨一帆认为,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这样一种新的医疗服务体系,会对农村的专业化照护可能提供更多的支持。社会组织如何调动好留守农村的资源,包括一部分返乡青年和低龄老人的力量,把他们与正式的服务体系对接。县域医共体也许是农村养老未来可以依托的重点。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短板需要资源重新整合


多位专家在研讨过程中提到了依靠“资源整合”来解决农村养老短板。


“农村养老的痛点,简单讲就是缺钱,缺服务,缺资源的整合。”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一帆说。


据河海大学老年保障研究所所长、教授李静调研发现,农村敬老院入住率比较低,非常闲置,可以进一步推动敬老院的公建民营改革。政府要有政策支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家庭不是提供全面照护服务,而是提供经济支持,外加部分的照护服务,三方共推农村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建议要整合现有的机构设施,重新定位各自功能。未来,每个县要规划1-3所敬老院或者养老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县范围的高龄、失能、半失能或者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些机构要有专业化的管理,配备专业的设施和专业管理人员。


“到了乡镇层面,每个乡镇要配建1所养老服务中心,可在现有乡镇敬老院基础上改造提升,侧重服务本乡镇范围内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同时,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还要承担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服务功能向各村委会辐射和延伸。”王冶坤说。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为智还认为,农村养老未来可能的方向是继续推进智慧养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妇老乡亲”养老模式已在河北7个乡镇22个村开展


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强调,农村养老需要将农村自身的活力充分激活。社会组织除了缺钱,更需要的可能是村委会的支持,没有村委会的支持,给他钱,给他政策,社会组织依然进不了村,依然办不了事。


在这方面,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已有多年尝试。师进辉说,基金会成立四年来,共资助9家项目团队,在河北太行山区20多个村庄探索“妇老乡亲”模式,通过组织培育老年协会和妇女协会,建设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激活农村各种资源,推动本土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助老、为老服务。


“妇老乡亲”养老模式,即:由政府部门指导,基金会提供资金与专业支持,专业机构负责具体孵化执行,农村妇女组织、老人组织具体实施,整合农村资源,服务农村老人的一种养老模式。


此次论坛期间,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南方都市报社联合发布《“妇老乡亲”养老模式实践报告》。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执行长、南方都市报编委王佳介绍,基金会资助项目执行团队长期驻村,一边调查空巢老人数量和养老需求、建立档案,一边发动老年人参与活动,建立老年协会或妇女组织;同时,完善老年协会或妇女组织运行机制,对助老组织展开规章制度、方案设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提升组织成的自我运作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能够发动各方资源;在此基础上,慢慢扶持农村自组织成长,寻找自我造血路径,直至最后放手,停止资助,组织可以独立运作,并可持续发展。


“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就是要公益领先”,青岛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李雪华在论坛上强调,一些企业每年拿出好几百万来持续做公益助力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一是出于社会责任,一是出于爱心奉献。对企业来讲,过早介入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发展机遇,这也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来源:中国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