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中国式养老: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04/22

2024年4月20日,“中国式养老: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赣江之畔的江西南昌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和华龄出版社等单位的支持。

中国式养老是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养老模式,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此为题,以文会友,接收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硕博学生240余篇稿件,最终以中国式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为核心,围绕数字包容与智慧养老、长期照护、农村养老、老年健康、社会参与等8个主题展开研讨。会议吸引了来自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养老服务从业者及硕博学生200余人参加。

会议致辞环节由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蒋国河主持,江西财经大学校长、教授邓辉,江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翟振武,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杜鹏和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湛依次致辞。

江西财经大学校长、教授邓辉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嘉宾与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发展历程和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情况,并分享了学校在社会学和老年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期望本次论坛能够以论促学,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永茂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西省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实践经验,指出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并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期待此次研讨会能为江西省民政事业与老龄事业发展注入智慧与活力。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翟振武代表中国人口学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分析了中国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提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强调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的重要性,高度赞赏了研讨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杜鹏代表主办单位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对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支持本次会议的学术期刊表示诚挚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养老事业的发展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国情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式养老是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命题,其理论内涵与实践道路亟待充分研究,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为凝练中国式养老智慧、探索中国式养老路径助添动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湛代表主办单位之一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式养老,不仅是民生发展和学理实践问题,更是我国国家话语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本次研讨会凝聚学界智慧,助力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会议主旨发言的上半场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童玉芬主持,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关信平,河北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金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湛先后作主旨发言。各位发言人围绕中国式养老、长期照护、银发经济等主题,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度探讨当前中国式养老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前沿。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对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定位、鲜明定位与理论逻辑进行了剖析,重点从善治视角剖析了中国式养老的关键议题,最后从全人、全代际、全社会、全要素四个方面描绘了中国式养老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进路,明确了以中国式养老建设新型老龄社会,构建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关信平以“政府托底下的长期照护服务市场重建”为题,对长期护理服务作出了“护理需求快速发展”“护理服务走向社会化”“社会化长期护理的质量需求高出家庭护理”“需求的高质量与服务的社会化大幅提高服务成本”四个基本判断。他提出,在护理的商业性服务中存在“低端服务无需求”和“低端服务无市场”并存的“成本-价格沟”现象,最终导致市场失灵。为此,要在政府托底的前提下,从服务供给和资源供给两个方面,通过资源改革的路径,构建长期护理市场的回灵机制。

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金营的发言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推进银发经济发展”为题。他指出,银发经济是一个阶段性、动态演化的经济形态,其内涵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的特征。当前银发经济的发展面临产业整合、技术适应性与普及、资源供给欠缺、市场机制不足、社会认知与文化等诸多挑战。未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要在树立和贯彻积极老龄观和文化氛围、构建以创新为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现代金融产业与银发产业融合、加大涉老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政府规划引领、发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等方面着重发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湛以“当我们谈论中国式养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为题引发思考。他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两方面探讨了“中国式养老”的特殊意涵,强调中国式养老是学理建构上的术语革命和价值建构上的话语更新,并重点从重新理解老年人、重新理解中国人和重新理解中国三个角度对中国式养老进行了剖析。最后,他指出,中国式养老更应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进行进一步地思考。

主旨发言的下半场由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尹忠海主持,南开大学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闵钢,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李春根,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先后做主旨发言。各位发言人围绕老龄化的城乡倒置、养老服务的多样化与社区化、老年社会参与、中国式养老高质量的内涵与治理思路等问题作主旨发言。

南开大学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聚焦老龄化的城乡倒置议题,从全球性与区域性的角度阐释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中农村先老、更老、高老和弱老的关键性特征。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农村建设主体老化”“农业生产基础劳动力弱化”“农民养老风险与困境并存”和“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困难”的“四农”挑战,必须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性发展目标,从重点应对短期老龄问题和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力资源等长远建设两个方面着手积极应对。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闵钢重点探讨中国式养老服务的多样化与社区化,从理论视角、东亚地区养老服务发展实践与政策重点三个角度论述养老服务多样性的研究缘起,聚焦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南通链式养老服务模式两个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多样性。他表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超越传统福利国家还要进一步充分关注养老服务的社区化,通过建立低投入、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社会服务的平台(载体)作用建设社会服务国家。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李春根基于江西省的发展实践探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社会参与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他表示,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实质,江西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渐由老年人被动养老向积极主动参与养老转变,但目前依旧面临社会对老年人效能的传统认识根深蒂固、老年群体参与为老服务的外部支持不足、农村地区老年人自助互助养老意识相对更薄弱等挑战,因此未来要从转变价值理念、给予外部支持和补齐农村互助养老短板等方面推动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型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围绕中国式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从养老国情、养老模式与养老选择三个方面对中国式养老进行理论解析。她提出,人口负增长、预期寿命延长与迁徙中国是当前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所面临的三重人口新动态。她进一步指出,从需求侧来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供给侧来看,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发展还应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理念充分融合。未来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创新养老服务内容与形式,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养老服务治理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治理效能。

下午八场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式养老的内涵与特征”“数字包容与智慧养老”“长期照护与养老服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健康促进”“老年社会参与”“银发经济与适老化”“老龄社会治理”8个主题开展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养老的各项前沿热点和困境难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中国式养老”强调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吸收全球老龄化国家的经验,更要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积极开展探索,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本次会议致力于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式养老的经验、机遇与挑战,促进国内学界从理论和经验层面加深对中国式养老的理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