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制度体系相关研究与分析”讲座成功举办
撰稿人:王东京
2018年10月10日14:00-18:0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张文娟副教授和唐丹副教授在崇德西楼512室,为社会与人口学院师生讲解与长期照护制度和体系相关的研究与分析。本次讲座有数十位硕博同学参加,社会与人口学院孙鹃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张文娟老师从“对失能状态的判定、失能的评估工具 、中国的失能评估、问题与对策”四个方面讲解了长期照护制度中的评估标准分析。失能包括身体失能、精神失能、社会失能。长期照护是政府、社会对失能者家庭的支持和援助。实践中的失能评估以照护支持为目标,从而决定服务的内容与强度。失能评估工具包括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世界各国的评估标准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失能评估指标正由单一走向复合多维化;标准降低的同时,增加了经济审查以控制成本;评估逐步精细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现阶段中国失能评估标准存在评估工具单一、不一致;依赖医疗特殊护理需求评估;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并行;门槛高。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唐丹老师就“失智症的定义、规模、经济影响”、“失智症的筛查工具”“失智者的长期照护”“中国的现状”“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体系”等方面讲解了“发达国家失智症患者的长期照护”。失智症分为“退行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我国失智症患者长期照护现状是以居家照料为主,机构照料为辅,社区服务为补充。发达国家将失智症纳入国家长期照护体系,分为正式照料(居家社区照料、机构照料)和非正式照料(对非正式照料者的干预、经济支持)、喘息服务等。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失智症的调查和数据库;充分认识失智症的社会与经济风险,将其纳入政府战略规划;不断完善失智症患者照护保障政策,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培育专业照护服务资源;探索对失智症非正式照料者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帮助。
周祝平老师针对失能的评估提出问题,张文娟老师、唐丹老师、郭静老师、周祝平老师国内现阶段的长期照护制度究竟是保险制度还是救济制度及其筹资机制和评估需求的主体等进行了讨论。郭静老师针对失智的测量工具提出问题,唐丹老师与张文娟老师对其问题给出解答。2018级社会医学专业博士耿蕊就实际调研中ADL判定与测量向老师提出问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