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王桂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石人炳教授、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谭克俭研究员和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俊教授发言。
-
陈卫利用标准化的人口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老年家庭的空巢预期寿命,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的整个老年期中超过一半的余寿都处在空巢状态。
-
王桂新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其区域差异,重点突出了迁移对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影响。
-
石人炳的研究探讨了老年人网络使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揭示了网络使用背后的社会分层意涵。
-
谭克俭对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探讨,是典型的应用型研究。
-
李俊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探讨了家庭照料者照料负担问题,并提出支持策略。
单元二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张文娟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阳方讲师、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瞿小敏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梁樱讲师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孙薇副教授发言。
-
张文娟基于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探讨了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4年至2015年期间老年人口自评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占比下降。
-
阳方构建了反映我国老年人口社会弱势程度的指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认为社会弱势指数得分能够显著预测死亡率。
-
瞿小敏探讨了居住安排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认为城市空巢应该被重新认识,只和配偶居住的老年人生活自主性更高、与子女间的代际摩擦较少,从而更有可能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优势。
-
梁樱分析了个体和村级水平变量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认为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水平具有显著的村居差异。
-
孙薇薇介绍了农村老年心理综合干预实验的项目过程与成果,并对项目效果进行了实证评估和理论反思。
单元三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教授主持、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邓利方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周全德研究员、中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杨慧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生李怀瑞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李辉尚副研究员发言。
-
邓利方基于社区照顾理论,在广东社区养老行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
周德全基于实地调研介绍了“孝亲敬老”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传承创新“孝亲敬老”文化,能够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伦理基础、精神动力及智慧支持。
-
杨慧从老年学和社会性别视角,运用收入五等分法、泰尔指数和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镇老年妇女收入和性别的双重弱势特征。建议应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李怀瑞以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为例,基于社会共治视角探讨了医养结合的可能路径。
-
李辉尚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大城市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及其影响程度。为厘清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单元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郭秋菊讲师、宁波大红鹰学院林海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妍珺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胡浩钰发言。
-
郭秋菊利用2016年四川省四乡镇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探析了代际经济资源对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的影响,认为农村老年人在子女个体及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中的话语权确实有所下降,资源论与代际权力下移中的经济因素能够部分解释该现象的发生。
-
林海波利用韩国 KLoSA 微观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分析了老年人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对于老年人的社保参与度没有影响,高缴费率对社保参与度的负面影响有限。
-
刘妍珺利用多源数据,对不同户籍类型流动老年人的宏观发展趋势、群体特征以及流动原因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口的流动行为发生率逐年稳定,流动特征存在明显的户籍差异。
-
胡浩钰基于武汉和深圳两个城市流动老年人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社会支持对流动老年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除家庭经济支持外,社会支持的其他维度对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融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最后,老龄社会学论坛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做会议总结。他对大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能够借助老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新媒体技术,为大家提供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
➤编辑:高秀文、姬飞霞、纪竞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