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基地简讯
 
 
本科教育方式的新尝试——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导师制新生研讨第一课
2012/10/18

  为了帮助2012级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1020”行动计划的方针,社会与人口学院于2012年10月17日下午成功举办了本科导师制新生研讨第一课。

  在研讨课开始之前,  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人口学系主任段成荣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实行的本科导师制,并阐明其对同学们人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转达了陈雨露校长对2012级新生的殷切希望。段成荣教授说:“本科导师制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全新尝试,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以人为本”的育人精神,遵循了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教育理念。”他特别指出,开设新生研讨课、配备本科新生导师是学校落实“1020”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密切新生和热衷于与学生沟通的知名教授学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一般本科生到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大学生的两个重要转变。段成荣教授的讲话加深了新生们对本科导师制的理解,激起了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

  在热烈的气氛中,本科导师制新生研讨第一课正式开始。新生研讨课的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集体授课方式进行,由全院新生共同参与 ,相关老师主讲,历时约一小时。第二部分分小班讨论,全院共分成6个小班,人数在15到17人之间,分别由郭星华教授、冯仕政副教授、宋健教授、杜本峰副教授、杨菊华教授以及何欣老师担任每个小班的本科生导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约2小时的研讨。

  第一次集体授课由唐丹老师主讲,题目为“大学生活,从心开始”。她首先讲述了自己大学生活的经历和对于大学生活的理解,并通过问卷互动的方式,带领同学们探讨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不同。在总结中,唐丹老师重点教会同学们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如何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正确心态,以及如何处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与唐丹老师的交流互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随后进行的小班研讨课中,各班的同学在本科生导师们的引导下,对于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六位富有经验、充满热情的知名老师通过自身经验的传授,循循善诱,对同学们的关于大学生活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1班的交流课上,郭星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本科导师制度的确立很有必要,这是一项“渡人”的光荣事业,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它圆满完成”。郭星华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大学生活的独特感受并语重心长的提出了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而在6班的交流课上,何欣老师则将同学们分成了三个小组,分组讨论了同学们对自己将来人生的期望和规划,以及父母家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同学们上台总结,并用图画的方式描绘了自己未来的理想生活。各具特色的小班研讨,启发了每一个新生对于大学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课后,2012级新生王海林同学激动的说:“我院开展的本科新生导师制帮助我更好的了解了大学生活,拉近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我对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对于各位导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们进行悉心的教育指导,我表示由衷的感谢。”

  据悉,本科新生导师制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项全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与科学,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距离教育变成贴近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变为细致的引导,由面上的各种活动变为更细的思想、专业、生活的全面教育工作,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导师全方位的指导。举**生导师指导下的新生研讨课,标志着社会与人口学院在贯彻落实学校“1020”行动计划方针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成功举办第一次新生研讨课后,本学期的研讨课还将围绕校友经验介绍,本院专业介绍以及大学课程学习方法等内容展开。

(采写:冯程炜 张闻雷 朱月婷 编辑:李龙)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电话:+86-10-62514984 邮件:shrk@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