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潘锦棠教授为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性别人力资本”的精彩报告。该报告简洁、生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创新意义。
潘教授首先介绍了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未来宏观和微观的发展方向;其次,他指出人力资本理论在性别人力资本研究方向的不足之处:如何解释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即在投资的性别差异、投资回报的性别差异、投资及投资回报性别差异的变动方面提出三个问题: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为什么资本投资额相同的劳动者会出现收益率的性别差异?为什么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潘教授一一回答的上述提出的三个问题: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向男性倾斜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有投资价值;“性别租金”的存在导致资本投资额相同的劳动者出现收益率的性别差异;人力环境的变化使得男女两性的相对投资价值和性别租金的差距不断缩小。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它与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在视角与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它强调分析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需要从“投资对象”、“投资环境”和“性别租金”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该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关于人力环境与男女人力投资价值之间关系需要有更多的实证资料来证明;“人力环境”和“性别租金”概念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等学历的男女在工薪收入上的差距,并不否认性别歧视也是造成两性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也不否认“公共政策”对于调节男女工资收入差距的巨大力量。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性别差异的长期解释力高于短期解释力,宏观解释力高于微观解释力。
潘教授精彩而幽默的报告赢得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全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